不受約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根說,蘇州的園林過去都是為自家所用,不對外開放,因此精緻小巧。這樣的園林與蘇州的社會文脈相關。“但我認為,園林存在的最具價值的是它的文化性,尤其是體現著主人的文化意識和品位。一個園林就是一個人的心境、一個人的胸襟,或者說是一個家庭的心境與胸襟,再說透一點就是一個家庭或一個人的精神家園。其實在這一點上,富人與窮人應該是平等的,當官的與百姓也是平起平坐的。每個人、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家園,都有資格接受園林藝術的文化薰陶。尤其是中國今天進入了小康社會,我們蘇州的老百姓靠黨的政策富裕了起來,為什麼就不能去享受封建社會那些帝王將相和財主們所能夠享受的物質和精神文明呢·這就是我有了錢後想做的一件事。”
陳金根讓我解開了第二個疑惑。
“同裡有退思園,那是一代舊臣任蘭生罷官後回故里建的一座園林。其取名‘退思’,意有‘進思盡忠,退思補過’之意,當然也含有教誨後代‘退而思進’的意思,但更多的還是明哲保身。有人建議我給園林取名為‘進思園’。進與退固然對稱而具有鮮明的互照與對比,但似乎‘進’字少了些園林應有的雅和蘇州人的文化內涵。‘靜思’二字是費孝通老先生的主意。他建議用‘靜思’,並說:富而思進,靜以致遠;這既是一個成功企業家必須具備的,而且也是全體富裕了的蘇州人民所需要的精神境界。於是‘靜思園’就這樣產生了。”
富而思進,靜以致遠。說得多好!這就是蘇州人獨有的文化“專利”。她可以昇華為政通人和、經濟繁榮、文化復興的時代標誌,彰顯樂觀向上、銳意創新、意氣風發的精神風貌和開放、開拓、開明、不拘一格的現代意識。
“蘇州人性格中的圓融、包容等看似靜境、貌似保守的精神形態,其實骨子裡是一種強烈而熾熱的追求、向上、發力和最終為了成功的徹底張揚與燃燒……”我將這總結和提煉式的話講給一個蘇州農民聽,講給一個將自己創業獲得的十億元財富全部花在建一座有形建築與無形家園的當代蘇州人聽。“對對,我就是想這樣表達的!”陳金根頻頻點頭,笑著握住我的手,說,“到底是文化人。”
其實真正的哲學家和文化人屬於陳金根這樣的人。蘇州人幾乎個個都是哲學家,他們的為人處世便體現了這樣一種哲學。
由同裡的退思園和靜思園,我忽而想起屹立在金雞湖畔的那一尊異常獨特的造型建築,它的名字叫“圓融”。
它是蘇州工業園區的象徵——這尊鋼鐵巨形雕塑,是一個旋轉般的圓扇形但中間又有一個正方形的窗孔的造型,充滿了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融合與交流的象形,同時又有強烈的優美動感,寓意蘇州的開放和與世界對接的時代景象。霞光下的“圓融”,似一團火焰,似一瓣心葉:這火焰是蘇州人民在復興地區和中華民族偉大事業中所燃燒的激情與智慧,這心葉是對祖國和自己家園的那片真摯而赤誠的感情。
“圓融”,又像一顆鮮紅的血滴,又如一粒晶瑩的汗珠,但細細看去,她更似我父老鄉親那座崇文、融和、創新、致遠的心靈家園與精神世界……
“圓融其實是一種心境,一種胸懷。有了它,才能致遠,才能太平,才能永恆。”這是三年前我在探訪蘇州寒山寺時,方丈秋爽所說的話。當時這位高僧並不知道我要為蘇州寫書。我出於對父老鄉親們常掛在口頭上的“圓融”二字的詞義探究,順手將它寫在手心底請教同桌鄰坐的方丈,他如此道來。
方丈說得好。圓融其實就是一種心境,一種胸懷。
蘇州人對圓融格外偏愛,是因為他們的傳統文化和現實追求中深深滲透了這種心境與胸懷,而正是這種心境和胸懷,使得蘇州這塊富足之地蒸蒸日上,突飛猛進地向前發展著……
當你到蘇州大地上走一走、看一看後,也許你還能找到某些不足,但你不能不承認你的心是那樣的激動和欣喜的,因為你能在這裡看到一個國家和民族是如何在短短的時間裡實現了我們期望中的那種現代化和人民的那種幸福生活,你也能在這裡看到一個依靠自己智慧和能力的地區是如何把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運用到本土建設之中,並轉換為自己的特色與創新,你還能在這裡看到人類最精緻、最珍貴和看不見的精髓其實就在我們人類自己的無限創造之中——只要我們善於融古鑄今、融和通達、融新求進,我們理想中的人間天堂是一定會有的,而且一定是美麗無比!
……
2009年3月於北京完稿
後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