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約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使得蘇州在全國大中城市的排名一下從第七位躍升為第四。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由全國第六名躍升為全國第二名(僅次於上海),農民純收入全國第一……
“蘇南模式”似乎仍未消溫,“蘇州現象”則又再次成為全國焦點,並引起世界矚目。
“蘇州發展好,應當率先在全國全面實現小康,率先在全國基本實現現代化。”*、*兩任總書記分別在北京的人民大會堂向蘇州發出號令。
時任江蘇省委書記的李源潮同志得令後,兩年中為指導蘇州的“兩個率先”,光到崑山就跑了不下七次。“蘇州有這個能力和實力,應當負起這個使命!”李源潮每到一次蘇州,總要反覆強調這句話。
江蘇省委和李源潮是講實話、幹實事的,“兩個率先”到了他們手裡可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而是硬邦邦的“4大類18項25個綜合指標”。其中第一大類就是經濟發展指標,它具體包括人均產值、二三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和城市化水平、城鎮登記失業率等幾項。“全面實現小康最核心的問題是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必須以富民優先,以老百姓切身感受為依據,以廣大人民群眾滿意為標準。”省委的檔案上這樣明確規定。李源潮說得更直白和堅決:“農民純收入不到8000元的,一票否決!”
崑山涇河村村民黃泉寶這方面體會最深切。2003年新年剛過,黃泉寶家裡來了一位貴客,他就是省委書記李源潮同志。那天李書記在老黃的引領下,樓上樓下、宅前宅後走了好一陣。然後李書記與他促膝傾談,問老黃到底感受到多少“小康水平”。老黃便像與自家兄弟聊家常一樣,跟省委書記談了自己的感受,比如感覺“收入還少了一點”,“鄉村道路還不夠好”,“尤其是樹少了一點”……李源潮聽得認真,頻頻點頭,並不時在小本本上記下老黃的話。三年後的2006年2月10日,黃泉寶又在自己家接待了李源潮書記。這回李書記見面就認真地問:“你認為現在的生活算不算小康?樹是不是比3年前多了?”黃泉寶沒有想到李書記會把自己3年前“聊家常”的話記得這麼清,便連連點頭道:“收入高了,樹更多了,我們老百姓的日子真正可以稱小康了!”隨後他扳著手指跟李書記說:我家開了一個包裝用品公司,年收入10萬元左右;房屋出租年收入3萬元;加上富民合作社分紅等其他收入,一年大約18萬元左右。“有收入保障,又有社會保障,所以我感到自家的生活是真正小康了!”老黃開心的笑,也使李源潮書記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其實,在此間三年的“兩個率先”建設中,絕大多數的蘇州人是與黃泉寶一樣的感受。他們深切地體會到在王榮書記為班長的蘇州市委和市政府領導下,蘇州各項工作、各條戰線以更高昂的革命熱情和腳踏實地的精神,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更好地發揚了勇於改革、勇於創新、勇於爭先的傳統,尤其是在提高百姓生活水平、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增強地區競爭力方面作出了顯著貢獻。他們沒有辜負黨的領袖和上級的期望。到2008年,全市的生產總值22303�02億元,財政總收入1500多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6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680元。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22章金太倉之光(20)
這樣的一串數字在普通人的眼裡也許並不感覺什麼,但如果你是一個地方的執政者、領導者,你就知道它的分量。首先是蘇州與自己相比。2008年的GDP是1978年的45倍多(全國同比是15倍),30年間蘇州的平均增長速度超過14%,高於同期全國速度的4點多個百分比。蘇州以佔全國不足0�1%的國土面積和不足0�5%的人口,創造了佔全國2�3%的國內生產總值、2�4%財政收入和近10%的進出口總額。其次是人均生產總值水平遙遙領先於全國。改革開放初期的蘇州只高於全國的三分之二左右,如今已是全國平均水平的5倍,跨入世界銀行劃定的高收入國家和地區行列。人均GDP從3000美元到10000美元,蘇州僅用了6年時間,而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平均用了10年左右。第三是富裕水平領先於全國,收入差距低於全國。蘇州目前的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高出全國水平的50%和150%左右。蘇州的城鄉收入差距為2∶1,全國目前的這項指標是3�33∶1,這意味著蘇州地區在創造了驚人數量的社會財富的同時,最大多數的人民較為充分地分享了這些財富。
這就是今天的蘇州!
什麼叫富民強國·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