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約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我想回答應是肯定的。
第20章常熟的“品牌”故事(1)
不知從何時開始,常熟竟然被“小弟弟”崑山和張家港超過了!這股積在胸膛裡的氣使得常熟人很壓抑。
自古以來,在蘇州諸縣中,常熟一直是“兄弟”中的老大,而且論建城史,常熟甚至可以同伍子胥建的姑蘇城比悠久。
論風景,蘇州有的,常熟也都有。
說到水,蘇州人愛把太湖抬出來,常熟人這時會笑著指指那碧波盪漾的尚湖告訴你:它的面積比杭州西湖還大些。
說到山,蘇州人總歡喜把獅子山搬出來,常熟人搖頭說,到了我們的虞山,你就不用再登江南的所有山了。因為虞山是蘇南一帶距長江入海口最近的一座山峰,站在虞山頂,盡收千里江南美景,前望長江大海風光,難怪當年吳王要為西施修樂亭會挑在虞山頂上。
蘇州有座千年古剎寒山寺名揚四海,常熟人說,他們的興福寺方丈做過寒山寺大和尚的師傅;蘇州的虎丘塔日映斜陽,常熟人說他們的南宋方塔堪稱“南國第一塔”。
蘇州人說,他們有位賣家園修學堂的大教育家范仲淹;常熟人說,他們的言子是當年孔子三千弟子中惟一的一位江南人,堪稱“南方夫子”,名列十哲中第九位,後人傳稱知識分子為“老九”就是從言子這兒來的,言子因此是讀書人的鼻祖……
蘇州後來稱為“府”,常熟為此一直耿耿於懷。新中國成立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裡,常熟一直是省轄“大市”,與後來升級為地區級的泰州等一樣待遇,但人家泰州早已跟蘇州在行政級別上平起平坐。常熟人對此很無奈,由於離無錫和上海太近,尤其是離蘇州太近,他們一直沒能升格為地級市。
事實上常熟在很多方面超過了蘇州,即使現在我在蘇州城內採訪,仍經常聽到有人會說:要說生活和環境,常熟不比蘇州差——嘿嘿,這話讓常熟人舒服了許多,慢慢地,常熟人也習慣在蘇州面前俯首稱臣了。
常熟在蘇州管轄之下,無可翻案,但常熟在諸縣前則始終一派兄長風光。它確實有理由和實力。崑山和張家港包括太倉這些舊縣城,小得根本不能用城字來形容,最多隻能說“街”。然而常熟城不同,那是像模像樣的城,有街有道,縱橫交叉,水陸網狀,小橋流水處皆是人家。小時候我只聽大家說去一趟常熟是去“常熟城”的,還從未聽說到吳江和崑山、太倉等周圍幾個地方的名字後面加過“城”字的,除非是上蘇州才叫“到城裡去”。
你聽明朝吳地詩人沈以潛詠琴川的詩句:吳下琴川古有名,
放舟落日偶經行。
七溪流水皆通海,
十里青山半入城。常熟古時又名琴川,是因為城內有七條河流穿城而過,從空中俯視風景如畫的城郭猶如一把七絃古琴。這“古琴”兩邊既有半入城的江南名勝虞山,又有兩泓明鏡一般、面積達十平方公里的尚湖、昆湖兩大水域,如此江繞城、城抱山、山枕湖,構成了常熟這個千年古城的獨特風韻。
常熟歷史上有太多的名流英雄。光是文化大家就有與唐伯虎齊名的“吳中四才子”之一的徐楨卿,還有“江南詩聖”錢謙益和“巾幗烈女”柳如是及晚清《孽海花》作者曾樸等常熟邑人。兩代帝師翁同龢自然不用多說,常熟人在明清朝考中狀元的就有8人,有9人在朝中當過宰相。這樣的大牌人物,在蘇州列縣中是不可能有的。說今,“兩彈一星”的元勳王淦昌是常熟人,大學者錢昌照是常熟人,我國電信和外貿事業的開拓者李強是常熟人,水利大師張光鬥也是常熟人,後來常熟的一部分劃到了張家港,張光鬥先生也一下子從“常熟名人”的名單中被劃了出去。有人後來再問張光鬥老先生,你到底是常熟人還是張家港人·老先生幽默地說:我是蘇州人。 。。
第20章常熟的“品牌”故事(2)
常熟人有資格成為蘇州地區的“長子”,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實,除了它的建城史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原因外(常熟也是國務院批准的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這一點與蘇州城是平起平坐的),還與歷史上的一對兄弟有關——
商周交替之際,有一對兄弟不遠數千裡,從富庶之邦來到當時荒蠻的江南大地,甘心斷髮文身當農民,並帶領當地百姓墾田治水,建立“勾吳”之國,他們就是仲雍與泰伯兄弟倆。仲雍是周太王的次子,本名虞仲,在當時的王室中,虞仲精於文韜武略又忠厚勤勞而深得人心。但周太王屬意其幼子季歷繼承大業。虞仲明白後便勸兄長泰伯一起順從父意,讓國避位。泰伯被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