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約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紡著紗,便心疼地叫了一聲“愛妻早些休息吧”。妻子“哎”了一聲,結果手一鬆,不慎將紡車碰翻了,紡車則仍然帶著那隻錠子飛旋著。哈格里佛斯看著看著,突然心生靈感——如果把幾個錠子同時豎起來,效率不是可以翻幾倍嗎·於是第二天哈格里佛斯動手做了一臺多錠紡紗機讓妻子珍妮試試,結果一試便成功了。
第20章常熟的“品牌”故事(5)
這臺改變英國傳統紡紗技術的機器,將人類文明又推進到一個先進階段。
偉大的發明就是在這樣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中誕生的。
常熟(包括蘇州其他縣市)的現代工業發展的初級階段,也是靠了一臺不起眼的縫紉機和後來的一臺紡織機帶動起來的。在此後的二三十年裡,迅速成長為具有中國乃至世界影響的“服裝之城”,以及由服裝和紡織帶動了整個社會的工業化、現代化程序的迅猛發展。
由於的確良的誕生和“紐扣革命”,蘇南一帶的手工業快速地朝著工業化方向發展,鄉鎮企業也因此不斷跨躍式地發展並形成滾滾洪流……
然而這個洪流的形成,追蹤其“源”也十分有意思,它靠的還是無數條涓涓細流匯合而成。比如縫紉機所形成的服裝業,紡織機所形成的紡織業,前者開始是有那麼一批串門走戶的“小裁縫”所匯流而成的,後者是由無數巧手繡花的繡娘們匯流而成的。
常熟的鄉鎮企業之路有十分明顯的本地特色。“波司登”形成“世界名牌”的國家頂級服裝大企業所走過的路就是如此,而高德康在常熟並非是惟一的成功人士,80年代前後的常熟,像高德康這樣的“小裁縫”幹得轟轟烈烈的有很多。原王市鄉的“小裁縫”就比白茆鄉的高德康等“小裁縫”厲害,只是後來在市場開拓方面沒有高德康有遠見和魄力而已。
潘炳福便是當年比高德康名氣大得多的王市“小裁縫”!
“老潘的眼睛很厲害!”早在20年前我就認識這位著名品牌服裝“秋豔”的創始人、全國著名的鄉鎮企業家。第一次見老潘就覺得他的那雙眼睛很獨特,目光銳利。
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在北京解放軍某兵種機關工作,有一天在一份中央級大報上看到一則訊息:常熟王市舉辦第一個中國“農民服裝節”。當時這事非常轟動,因為那個時候就連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都極少聽說辦正式的服裝節,而常熟農民卻能辦“服裝節”。報道還披露了這樣一件趣聞,說是上海大明星張瑞芳也被邀去參加王市的“農民服裝節”。張瑞芳自己說,開始她接到這樣的邀請,純粹是因為“不好意思駁農民兄弟的面子”,哪知“去了後才發現常熟小鎮的農民們個個穿得豔麗漂亮。我演了一輩子農村婦女,穿得總是破破爛爛的,以後我再演農村婦女時可以告訴導演說,我也要穿得漂亮點!”
王市離我老家也很近,小時候父親帶我走親戚時沒少去過。於是我決定借一年一次的探親假再遊一次王市,看看那裡的“農民服裝節”到底什麼樣。
那時中國的不少地方男人們還多數穿著中山裝和綠色軍裝,女人們稍稍時尚一點的也就是穿些花格子的“翻領衣”。但令我不曾想到的是,田埂邊的王市“農民服裝節”上,不僅人山人海,而且竟然有一半以上是外鄉人,包括不少說著“阿拉”的上海人。這讓我驚喜不已。我老家的人歷來就有“洋上海”之說,意思是說,上海人最講究吃穿,相比較,上海人對衣服更為挑剔。問題是,現在十分講究的上海人竟然跑到百里之遙的“鄉下”來參觀王市的農民服裝節,你說奇不奇·更奇的是,上海人竟然對“鄉下人”做的服裝大加讚賞,成批成批地往回買。於是老潘、潘炳福的“秋豔”牌服裝沒過多久就享譽上海灘……
其實讓老潘的“秋豔”能夠征服上海灘,還是他那雙“厲害”的眼睛起了作用。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20章常熟的“品牌”故事(6)
大約在1980年,老潘帶著幾個“小裁縫”辦起一家鄉鎮小服裝店後,便學著城裡人的做法,給自己的服裝起了“秋豔”的名字。老潘當裁縫師傅的時候就是個很講面子的人,不管是有錢人用高階料子做的高檔衣服,還是普通人家的日用衣衫,只要到他手裡,都是“挺呱呱”的。辦了廠子,跟串門走戶那種“吃百家飯”的裁縫生意不一樣了,尤其是打出“秋豔”牌子後,老潘整天想著“不能光給農民兄弟姐妹穿,要讓城裡人也喜歡”的奮鬥目標。
有一次他聽上海服裝店的一位朋友說:滑雪衫將取代中西式棉衣。可當時中國市場上還沒有出現過這種新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