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約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和適應還是個問題,於是,發展集鎮建設成了當時碧溪鄉黨委的一件不得不認真考慮的大事。這事如果處理不好,農民工人就可能會離土離鄉,而大批農民工人一旦離土離鄉,鄉鎮企業哪有優勢可言呢·農村建設和農忙時的農耕農作誰來承擔·凡此種種問題,擺在了碧溪鄉黨委一班人面前。左思右想,他們想出了一條路:把集鎮建設好,讓有錢的農民們不進城也能享受到城裡人的文化、娛樂生活和城市生活的種種優勢,特別是孩子的讀書和老人的業餘生活,還有時尚年輕人所喜愛的種種文化與物質生活。
“用豐富、多樣的文化生活和與城裡人一樣的生活條件,就能把大夥留在這塊土地上。這樣,我們的農民工人即使工作離了土,但人沒離鄉;即使人進了廠,可所有的生活方式還在農村。這叫‘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鄉黨委一班人這麼一總結,村幹部們聽後拍手稱好。於是鄉鎮企業發展後,農民工人們仍能“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的經驗,從碧溪開始傳遍蘇州大地,並傳進了中南海。
“很好,這有利於發展農村現代化,同時也減少城市的壓力。‘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好,蘇州的這個經驗應當好好總結,推廣到全國!”中南海,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黨的幾位最高領導聽了“碧溪之路”的彙報,齊聲讚揚。
1985年的金秋時節,常熟南郊的元和村。
這一天,村民唐桂芬正與她本村的幾位種田“女老闆”駕著收割機在田野裡收割,突然來了一批警察,後來又來了很多小轎車,再後來便是大大小小的幹部出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