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節重組後那精妙的分析和罪犯畫像,這原本應該會給他帶來更多的快樂和幸福。但恰恰相反,卻成為了他的弱勢,成為了引發他身負悲劇命運的引子。
而作為隱匿得猶如盲點物品的兇手,他所犯下的錯誤或性格上的不足,卻一度成為了方木以及眾多讀者最為頭痛的部分,這也勢必將之推升到了一個強勢的地位。
而這一切的起因,卻僅僅是因為人類那最原始的人性——示強與嫉妒。
自然界的雄性哺乳動物每每喜歡在雌性和其餘同伴面前炫耀自己的爪牙、毛髮和體格,以贏得配偶、領地和生存的特權。在此間必定會有爭鬥,而落敗者只要一息尚存便會捲土重來,不死不休。
這也許便是最原始的示強與嫉妒。
人類儲存了這些動物性的本能,美化、提升並豐富了它們,隨之而來的卻是更為嚴重的後果。方木如是,兇手亦如是。
在看完全本後的很久一段時間,我沒有再和雷米談起有關《心理罪》的任何問題,平日裡依舊和他如常地交談聊天。這麼做的原因很簡單——我在逃避那兩種原始人性。
如果你自詡推理高手,如果你自認深諳人性,如果你不能把持情緒,那麼請鄭重考慮是否該閱讀《心理罪》。
對於人類的原始人性而言,這是一個善意的建議。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索多瑪城
文/潼x2=Rua位元
推理小說之類,除開阿加莎、柯南道爾、橫溝正史、江戶川亂步等名家的作品,在近年來看過的推理類小說中,有兩個給我印象最為深刻。一是清涼院流水的《密室物語》系列,另一個便是新人雷米的《心理罪》系列。前者不必多說,獲得96年的梅菲斯特獎,並在廣大讀者間掀起一陣好評。後者,相信看過的人不多,我有幸看完,忽然有個念頭:《心理罪》是不是會造就另一個作家?而不是作者。
一個普通的大學生,過著平靜的生活。可是突然有一天,他周圍的一切開始悄悄的發生變化。校園裡相繼有人斃命,是意外?還是詛咒?更可怕的是,當他發現所有的這一切都是衝著他而來,他將如何與幕後的兇手周旋,阻止罪惡的蔓延?……看似是一個簡單的故事,雷米卻用引人入勝的情節和縝密的推理分析將我們帶到主人公方木的世界,讓我們一旦進入這個世界,便不捨得停下腳步,而是要一直跟著方木走下去。
或許這類故事被講述得不在少數。只是《心理罪》更為突出了其主題: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索多瑪城。眾所周知,索多瑪,慾望之城,罪惡之城。之所以罪惡,在於到處充斥著慾望,所以上帝才要將它毀滅。《荀子·正名》曾說:欲者,情之應也。我們每個人心中,總有或多或少的慾望的種子。有的人永遠不讓它發芽,有的人卻忍不住將它播種,然後開出美麗卻又致命的罌粟花。那樣多可怕。
慾令智昏。
關於小說情節,不可過多透露。但是絕對是一個值得看的好故事。
雷米造就了《心理罪》,也希望《心理罪》能將雷米造就成一個作家。
誰能甘願鑽進推理“圈套”?
文/澤若@死貓死zero
自看過福爾摩斯全集以來,在起點天涯看過不少懸疑推理的文,而當初並沒有注意到雷米這個名字。印象中的網文推理,或是刻意嚇唬讀者,或是一味講鬼怪,總覺得少一點東西——沒有什麼特別的意思,其實我還特別喜歡看鬼鬼怪怪的文,這大概跟喜歡奇幻小說多少有點關係——原創文學作品中還是少有能和已改編的影視劇本媲美的。為此文友沒少鄙視我:你娃娃要求太高了噻!
然則懸疑推理,無論為文還是影視作品,缺少了合理的線索網,缺少了抓人的懸念,便是失了懸疑推理的根本。要像柯南·道爾,要像阿加莎·克里斯蒂,讓讀者翻閱一本小說的時候,紙上的文字應當能夠從16開或32開的書本里跳起來,在你的眼前構建出一副副佈景、一個個角色、一條條線索、一次次追逐和擦肩而過,在兩個巴掌大小的舞臺上編織出一環一環的圈套,讓讀者觀眾心甘情願地往裡面一頭鑽進去。當在推理小說裡一口氣灌飽了之後,合上書本,這樣的閱讀快感才會讓我大呼“過癮”。單有幾句怪力亂神的解釋,總是難得在腦海裡駐留很久的。
而《心理罪》就是一本讓人心甘情願鑽進推理“圈套”的懸疑推理小說。其實嚴格說來,同樣具有推理要素的電視劇《24小時》之類雖有著足夠引起觀看慾望的懸念,卻偏“懸疑動作片”;電影《異度空間》——好吧它該算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