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巡查(五千字章) (第2/4頁)
咱叫劉可樂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差。準備大顯身手,大發橫財!”
“我告訴你們,不要痴心妄想!”
“南鎮撫司管本衛法紀。我會讓南司王鎮撫使調專人,到各處監察你們。一旦發現你們有納賄徇私情事,別怪法紀不容情!”
一眾袍澤齊聲道:“是!”
當然,常風不是朱驥。先打了袍澤們一竿子,自然還要給個甜棗。
常風又道:“不過嘛。程儀還是可以收的。官場規矩咱們不好破。但不能過火!每筆程儀不得超過五十兩!”
袍澤們聽了這話,個個歡喜。果然跟著常爺混還是有好處的。
常風道:“好了,咱們現在擬定名單。然後抓鬮。”
調集一千多人外出巡查,光是名單就擬了四個時辰,一直擬定到了掌燈時分。
翌日,常風又命參與巡查的人抓鬮,確定了各自的巡查地點。
做完這一切後,常風去了乾清宮復旨。
弘治帝剛剛聽取了戶部尚書李敏對糧價的彙報。他心情不錯,美滋滋的。
歷朝歷代的任何一個明君,都希望糧價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
在萬曆朝之前,穀賤傷農其實是個偽命題。
彼時,離一條鞭法的推行還有近百年。農人繳田賦,繳的都是糧米。
農人交完了田賦,能有充足的餘糧填飽肚子已經算萬幸。哪裡還有多餘的糧米拿去賣?
就算遇上豐年,農人手中的糧食多了。他們想的也不是拿去賣,而是囤在家裡,防備災年。
農人不賣餘糧,就不會被賤價所傷。
市面上買賣的糧米,幾乎皆出自擁有大量田產的大、小地主手中。
谷賤傷的根本不是農,而是大、小地主。
對於弘治帝來說,他巴不得削弱地主豪強們的利益呢!
常風跪倒在地:“稟皇上,外出巡查地方囤糧一事,臣已擬好方略。”
弘治帝道:“嗯,說來聽聽。”
常風呈上了剛剛擬定好的巡查章程,又一番解釋。
弘治帝萬分滿意:“很好!常風,朕跟你說句君臣之間的體己話。戶部的那群文官靠不住。”
“囤糧大政,是朕頭回獨立擬定的國策。錦衣衛是朕的耳目,得替朕好好查驗國策是否落實。”
“成化朝時,曾有人說‘好聖旨,好聖旨,出了順天像草紙;好政令,好政令,出了順天忘乾淨’。”
“朕想知道,本朝的地方官,是不是對朕陽奉陰違!”
弘治帝說的,其實不是成化朝獨有的現象。
古代交通不便,皇帝居於京城。聖旨出了京,地方上的府官、縣官執行不執行,執行的如何,龍椅上的皇帝很難知曉。
正所謂天高皇帝遠。
對於老百姓來說,他們一輩子能夠接觸到的最大的“官”,可能就是鄉里的糧長。
一個縣官在轄境之內,簡直就是土皇帝一般的存在。
聖旨透過一級級衙門傳達到縣官手中,縣官執行不執行,怎麼執行通常看縣官心情。
說不定跟小妾開枝散葉時,一時萎靡不振,心情一差,直接把聖旨當成一文不名的草紙。
所以說,一部華夏古代史,就是皇帝與官僚,中y與地方的博弈史。
常風拱手:“皇上放心。臣會嚴令袍澤們辦好這件差事。”
弘治帝道:“嗯,你辦事朕一向是放心的。對了,孫欒告病六七個月了。朕聽說他病入膏肓,怎麼還不見遞上辭官的奏摺?”
“他辭了官,朕才好升你做北鎮撫使。”
弘治帝再仁厚也是個老闆。是老闆就要適時給員工畫畫大餅。
常風聽了這話感激涕零:“臣多謝皇上抬愛。”
弘治帝一揮龍袖:“罷了,下去辦差吧。”
常風辦了一天差,回到了家。
老泰山劉秉義上門了。
常風半開玩笑的說:“老泰山。你別是來給以前的門生故舊求情的吧?免談!”
劉秉義一頭霧水:“求什麼情?啊,你說北鎮撫司派人到各地巡查囤糧狀況的事?”
“這我求個屁的情啊!我告訴你,全天下的官倉如今都是滿的!”
常風眉頭一皺:“老泰山為何如此肯定?”
劉秉義是官場上的老狐狸,即便是對自己的女婿也留著一手呢。他自知剛才失言,連忙敷衍道:“啊,去年秋各地都豐收了。官倉自然是滿的嘛。沒見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