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 (第2/4頁)
中國長城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不給工資,連乾糧飲水都由民伕自帶,當地的人私下罵道:“盼中央。
迎中央,中央來了更遭殃!”
儘管如此,潘良琨還是裝聾作啞,一心整軍備戰,他夢想著有朝一日,新1軍會恢復到孫立人時期的軍力。
“新1軍不能敗在我的手裡!”他常對部屬說。
二.
解放戰爭進入到1948年秋,中國的軍事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
面對日益有利的戰爭形勢,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毛主席以敏銳的洞察力,不失時機地作出打大殲滅戰,攻佔大城市,殲敵重兵集團的重大決策。
東北野戰軍以11個縱隊,4個獨立師的兵力,按照中央軍委部署,南下北寧線,合力圍攻連線東北與華北的咽喉重鎮―錦州,遼瀋戰役全面展開。
戰略決戰是敵我雙方使用主力進行的決定戰爭勝負的作戰。
它比一般的戰役更需要指揮員對全域性形勢的綜合分析和把握,並據此選擇時機,選擇方向。
毛主席親自指揮的遼瀋戰役,便是正確把握戰爭各種條件,及時抓住決戰時機的成功之作。
由於我軍後方穩定,兵力可集中用於前線,在第一線的機動兵力已優於國民黨軍,全軍的武器裝備也大力改善,同時我軍士氣高昂,在打大規模運動戰的基礎上,日漸積累了城市攻堅戰的經驗。
另外,我西北解放區和華東解放區的失地已基本收復,中原解放區不斷鞏固和發展。華北解放區已連成一片,東北解放區也擁有全區絕大部分土地。
遼瀋戰役的第一個目標是攻克東北門戶錦州,這是毛主席在整個戰役進行前即定下的高瞻遠矚的一著。
時錦州方面國民黨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範漢傑所部僅8個師,實力明顯不濟。
因而在發覺東北野戰軍的戰略意圖之後,蔣介石一方面從華北,山東調集第39軍2個師,第62軍,獨立第95師,會同第54軍及暫編第62師共11個師組成東進兵團,由闕漢騫率領,自錦西向錦州進軍。
一方面令衛立煌從守瀋陽部隊中抽出兵力,組成以廖耀湘為首的西進兵團,救援錦州,以期實現東西對進,合殲東北野戰軍。
錦州被圍之初,衛立煌曾調瀋陽的第49軍空運錦州,後因東北野戰軍炮擊而只運去不到1個師便停了下來。
現在蔣介石要他抽出守瀋陽的精銳而去援錦,這與其戰略意圖是大相徑庭的。
衛堅持認為,西進兵團攜帶著大量的重武器,行動不快,而林彪是運動專家,一旦兵團行動,必將被林彪截擊,分段殲滅,因而應俟關內增援部隊解錦州之圍後,渡大淩河,出溝幫子,瀋陽主力才可與之合擊。
錦州是聯結東北和華北的一個戰略要點,是東北敵軍通向關內的大門。
如能把這扇大門關上,東北敵軍便成了“甕中之鱉”,整個東北戰場將形成";關門打狗";的有利形勢。
而且錦州至山海關線各點的敵軍孤立分散,攻殲取勝較有把握。
再者,我軍如能及時在北寧線上打響戰鬥,長春、瀋陽的守敵必會出兵增援,這就有利於我軍在沿線伏擊打援,殲滅更多的敵人。
毛主席一針見血地指出:“這一切的關鍵是爭取在一星期內外攻克錦州,即使一切其他目的都未達到,只要攻克了錦州,你們就有了主動權,就是一個偉大的勝利。”
第八十章.堅守和運動防禦
一.
面對東北非常不利的形勢,蔣介石很焦慮。
為了儲存力量,曾考慮放棄長春,瀋陽,打通鐵路交通線,把瀋陽主力轉移到錦州,伺機轉用於華北,華東戰場。
但是又顧慮放棄東北,將會在政治上,軍事上產生嚴重後果,因而,是撤是守舉棋而不定。
在蔣介石對東北抉擇猶豫不決的時候,毛澤東從有利於全國戰局的發展,有利於東北早日解放著眼,做出了東北野戰軍主力南下北寧路,把作戰重心放在錦州,而置長春、瀋陽兩地於不顧,並準備在打錦州時,殲滅由瀋陽來援之敵的戰略決策。
並號召東北人民解放軍,要樹立打前所未有的大殲滅戰的決心,即在瀋陽敵軍全軍來援時敢於同他作戰,將其就地殲滅。
蔣介石為解錦州之危,組成東進和西進兵團,從錦西、葫蘆島和瀋陽地區東西對進,增援錦州。
東北野戰軍根據中央軍委關於迅速攻取錦州的指示,確定了攻錦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