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價格波動風險
對於大多數石油進口國來說,由於石油處於經濟產業鏈的頂端,油價波動會影響到一國國內的物價水平,進而對一國的通貨膨脹率、消費價格指數、國際收支以及進出口貿易等宏觀經濟指標都產生較大的影響。油價上漲會導致企業生產成本增加,商品價格上漲、消費價格指數上升,進而導致一國通貨膨脹。石油進口成本增加,本國商品出口受挫,更會引發國際收支不平衡等。
從世界範圍來看,本輪油價上升週期沒有發生支付能力的危機。所謂支付能力,通俗地說就是一個國家是否能買得起石油,即石油消費國彌補石油貿易逆差的能力如何。石油消費國當中既有發達國家,也有發展中國家。從世界範圍來看,如果有某些甚至多個國家支付能力出現問題,其貿易盈餘不足以彌補石油貿易逆差,那麼就很可能造成石油供應的中斷,石油美元的迴圈也無法完成。如果這些石油消費國在國際資本市場借入外債來維持其石油貿易的支付能力,那麼債務危機就會發生。慶幸的是,當前世界各國經常專案赤字狀況與石油危機時期明顯不同。石油危機時期,發達國家的石油貿易存在鉅額逆差,總體卻沒有大量負債,但是不從事石油出口貿易的發展中國家出現鉅額經常專案赤字,使石油美元停止迴圈,結果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形成災難性的債務危機。目前,發展中石油消費國經常專案赤字總額佔它們國內生產總值總額的比重小得多,而發達國家的經常賬戶呈現鉅額盈餘。美國雖然是龐大的債務國,但其信用程度比較高。因此從總體上來說,世界經濟陷入嚴重石油危機和債務危機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但也應該看到,油價的上漲給世界經濟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IEA首席經濟學家比羅爾認為,創紀錄的高油價將使2005年世界經濟增長放緩,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常賬戶缺口都將有所擴大。他認為,目前的國際油價已經超過了世界經濟可承受的每桶50美元的“警戒線”,世界經濟將不可避免地遭受創傷。Alexander給出了判別油價高低的一個價格標準,即高於45美元/桶為高油價,低於35美元/桶為低油價,在35~45美元/桶的區間內為正常油價。不過,如果剔除通貨膨脹因素並按照美元不變價格計算,國際油價要達到80~90美元/桶的位置才能與歷史最高點持平。可見,現在的油價可能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高。即使達到80~90美元/桶的名義價格,由於在過去15年裡全球能源消費減少49%,世界經濟對石油依存度下降38%,高油價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沒有那麼大。 電子書 分享網站
世界能源格局與中國的能源安全(9)
儘管如此,國際油價上漲還是給中國帶來不小的負面影響。以2005年為例,這些影響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第一,抑制經濟增速,加大通貨膨脹壓力。根據國家資訊中心的測算,2005年國際油價上漲將導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減緩~個百分點,國內消費價格指數上漲~個百分點,生產資料價格指數上漲~4個百分點。第二,國民財富淨溢位上千億元。單純由於漲價因素,相當於1 200億元人民幣的中國國民財富轉移到產油國和國外石油巨頭手中。第三,增加居民消費支出。第四,加大相關企業生產成本。第五,惡化中國外部經濟環境。客觀地說,作為需求大國,中國正在以其強大的支付能力為世界承擔高油價的部分成本,防止了石油危機的發生。中國擁有大量的經常專案順差,足夠彌補石油貿易的鉅額逆差,而中國的外匯儲備又有很大一部分回流到了美國市場,這就實現了美元的迴圈。所以說,中國以其良好的信譽和強大的支付能力為國際石油貿易平衡做出了重要貢獻。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進口的能源當中有很大一部分又出口到了國外,即能源再出口的比例較大。據李眾敏、何帆的估計,中國的石油進口中有大約20%以上是為其他國家進口的。並且,中國與個別國家之間能源再出口比例可能呈逐年擴大趨勢。以美國為例,中國的主要能源產品對美國的再出口水平普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如2002年中國煤的再出口比例為23%,而對美國的再出口比例為40%;2004年中國天然氣的再出口比例為37%,而對美國的再出口則為45%。中國的石油進口中,至少有24%是為美國的消費者進口的。按中國2004年每天進口原油290萬桶計算,中國每天為美國進口的石油為萬桶。
能源再出口比例較高意味著中國要確保支付能力的可持續性,並要努力保持穩定的能源進口渠道和價格,儘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