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與爭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古汴名
御筆親題古汴名,
名後名誰未書明。
龍睛不點恐飛去,
留與後人細品評。
竹枝詞是唐代流傳在巴山蜀水之間的民間歌謠,曲調優美,形式活潑,言淺意深,直抒胸臆,記一時一地之風土民情,富於濃郁的生活氣息,深受當地百姓的喜愛。安史之亂,大批文人騷客入川避難,這種藝術形式便隨之流向全國。在中原地區,竹枝詞已經演變成雅俗共賞的民間文學形式,從文人雅士到下里巴人都可以用它來抨擊時弊,發洩感情,在沒有報紙、廣播和電視的時代,又成了一種迅速而又廣泛的傳播手段。
這首名曰“古汴名”的竹枝詞一經出現,立即引起遊客們的好奇,很快傳遍了全城。觀看的人絡繹不絕,議論紛紛。老方丈聞訊,也過來觀看,反覆閱讀,仔細品味,覺得這首詞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內容針對殘匾,語含幽默,,巧妙地解答了遊客的疑問,似乎又影射其中必有貓膩,給人留下許多想像的空間,真是一篇可遇而不可求的佳作。既無署名,又無時間,姑且稱之無名氏。他立馬讓大弟子小心翼翼地把宣紙完好的揭下來,請名師精裝細裱成中堂,懸掛在殘匾下面,為“古汴名”做了最好的註解,使和尚免費很多口舌。這樣一來反而引起了遊人更大的興趣,“古汴名”和竹枝詞竟然成了寺內一個必看的新景觀。一首絕妙好詞化腐朽為神奇,讓一件醜聞變成佛門佳話,讓寺院從不利的處境中解脫出來,這是老方丈也沒有想到的。
老方丈很感激這位詞作者,引為知音,千方百計去尋找他,卻無結果。他很遺憾無緣結識此公,大弟子出主意說:“不拾銀子誰肯起五更?避害趨利是眾生的本性。如果讓作者知道寺院準備用重金答謝他,他很快便會現身的。”
老方丈求賢心切,也不得不出此下策,讓大弟子全城張貼告白,宣告寺院重金使用“古汴名”竹枝詞,請作者速來領取潤筆云云。
自此,老方丈望穿秋水,依然難識廬山真面目,可見此公並非名利之徒,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意在山水之間。他未免自慚形穢,反省之餘,便用這筆錢,對歷年來流傳在開封的竹枝詞進行蒐集和整理,結集印刷,到處散發,大力推廣,為人稱道。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兩代主持
老方丈鶴髮童顏,是位年高德昭、佛學精深的得道高僧,在全國的佛學界都有很高的聲望。
在天災人禍,社會動盪的背景下,寺院也險陷入了困境,經濟上捉襟見肘,入不敷出,搞得他心力交瘁。近來他又體弱多病,輾轉病榻,自知不起。好在他精心培育的大弟子已經能全面擔負起管理寺務的重任,而且循規蹈矩,不遺餘力地貫徹他的治寺理念,從不敢越雷池一步,“你辦事,我放心”。所以他再沒有什麼牽掛,死也可以暝目了。
老方丈圓寂之後,大弟子順理成章地繼承他的衣缽,就任新方丈。此人剛過不惑之年,身材矮胖,肥頭大耳,笑容可掬,頗有人緣。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一個將軍一個令。”新方丈升座,站穩腳跟後,立即推行全面變革。
他牛刀小試,先在寺內實行香火供品專賣,壟斷經營。遊人香客進香所需的供品不僅品種繁多,而且數量很大,很多人都看到其中蘊含的商機,附近的窮苦人家和小商小販便在寺內外向遊人兜售這些物品,所賺便可養家餬口,但也搶了寺院不少生意。老方丈一向奉行不與平頭百姓爭名爭利的宗旨,對此很寬容,從不干涉,各做各的生意,各賺各的錢,雙方常期相安無事。新方丈對此很不以為然,誰都知道“肥水不留外人田”,做主持的緣何胳膊肘朝外拐呢?他不顯山不露水,略使小計,便扭轉了局面。寺裡把府衙三班都頭請來招待一番,許諾每月提供一筆特別津貼,請他每天輪流派幾個弟兄到寺裡來維持秩序。三班都頭心領神會,每天安排兩三個衙役在寺內外巡邏,以整頓社會治安為名,威嚇、驅趕、扣押販賣香火供品的小商小販,沒收他們的貨物,使他們很快銷聲匿跡,寺院便成了獨家生意。此舉也使香客遊人免除了小商小販兜售糾纏之苦,混亂局面大為改觀。對此,各方反應都很滿意,稱讚他出手不凡。
他又別出心裁進一步在香火供品上大做文章,一是按照香客的貧富,身份以質論價,有幾個銅板的線香,有價格適中的錫箔,也有百兩紋銀的巨燭,拉大距離,各取所需;二是接按照施主所許願望的高低分級定價,祈求個人平安和期望闔家幸福的要求自然不同,祈求免病去災和期望升官發財的價格懸殊更大。菩薩也是很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