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發弄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那御筆親提的大牌坊就立在廂口,彰顯著此處的尊榮。
而孝義廂之所以名揚天下,倍受皇帝推崇,是因為鄭氏家族自宋代開始就住在這裡,幾百年沒有遷移過,這對於立志建立一個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小農社會的朱元璋來說,無疑就是模範村。
明朝,戶口管理相當嚴格,因為朝廷的稅收和徭役都要從百姓身上刮,沒法不嚴格。首先,老百姓必須要有戶帖,這就相當於戶口本。戶帖由知縣蓋了章以後,由老百姓自己儲存,如果沒有戶貼,那就是流民,要被捉去充軍的。
而官府還會把戶貼抄錄幾份,集中裝訂成戶籍,每裡110戶可以編為一冊,圖文並茂,每10年修訂一回,也相當於人口普查一回。住在城內的,叫做某某坊,離城不遠的叫做某某廂,鄉下就是某某裡。鄭家村離城不遠,所以叫孝義廂。
這些裝訂成冊的戶籍由各級政府儲存,分別是中央政府的戶部一冊,布政司一冊、府一冊、縣一冊。而戶籍一定,是不能自由更改和遷徙的。其實這種規矩並不難理解,因為戶口和義務是相結合的,當然就不能允許居民隨意搬家。
比如說服徭役,早在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就推行裡甲制度。每110戶編為一里,勞力多產糧多的前10戶為里長,其他100戶劃分為10甲,每甲10人。每裡每年要派出里長一人,甲首一人,還有其他9人,共11人去負擔出工等責任。
一甲負責一年,十甲就是十年一輪,這叫做“排年”。如此一來,每年有九成百姓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