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發弄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知恥!
負責接待朝鮮來使的參謀直接了當地告訴他們:“我軍此來,一是來剿滅入犯海疆之敵,二是奉命來接難民,你們如果不想死,就乖乖上船過海去避難;想死的,那就留在原處,我方絕不強迫。”
“天軍上官,現倭軍大敗,一戰可定鼎,我朝復國成功,定牢記天軍再造之恩,永世朝貢,絕不相叛。”朝鮮使者還是不甘心。
“廢話少說,軍委有令,不可將戰爭擴大化,我們只負責接人,你們再羅嗦,我們就帶船隊離開了。”那參謀又義正辭嚴地把軍委抬了出來。
朝鮮來使雖然不知道軍委是什麼機構,不過能指揮得動北平軍的,就是實權機構,所以不敢再羅嗦,乖乖地回去覆命了。
打發走了朝鮮來使,海面上就出現七十多條大型福船,如果擠一擠,每條可以數兩三千人,一次性就能裝二十萬人離開。而船上還有人衝岸上喊活,說不想死的趕緊上船,我方會運你們到明朝去。並限期兩天,船隊就會離開。
在海邊等待佳音的朝鮮國王李芳遠聽到這一番喊話,頓時就從希望的天堂回到了絕望的地獄:因為北平軍是不會幫他復國的,能救他一條小命,就算是最大的恩惠了。
可是,堂堂一國之主,居然要淪落到背井離鄉,到他國去避難,這對李芳遠而言,實在是太過窩囊。不過,對那些本就絕望的軍民而言,這是救命的稻草,反正他們去哪裡都是當下層人,沒啥可在乎的,只要能保下一條小命就好。
這不,還未等李芳遠下令,成批成批的難民就湧向海邊,在北平軍的安排下,全部擠上了海船。當然,在上船之前,他們要被例行搜身,身上的金銀細軟兵器糧食什麼的,都是要“集中管理”的。個別守財奴不肯交出向外物,就直接被扔到一邊,不準再上船,其他人見了,生怕被丟下,所以咬咬牙就忍了。
難民們這一逃,本來還負責防備倭軍的朝鮮軍人也心思浮動了,紛紛從陣線上退下來,向海船所在的方向而去,李芳遠見之,就知大勢已去,也帶著文武百官,搶先向海邊退去。
朝方全線撤退,倭軍本想追擊,不過懾於北平軍的火炮轟擊,又擔心就此擴大戰局,所以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這些朝鮮軍民總撤退。而且朝鮮全境已經落入倭軍之手,波斯義將也心滿意足了,沒必要再生事端。
九月初五,北平軍海軍對倭軍水師開戰的訊息傳回到北平,常駐北平的明朝使臣們個個欣喜若狂,因為他們認為,這一場比較耐力與韌性的對決,他們贏了,北平軍最先沉不住氣,對倭軍開戰,而明朝一點代價也沒付出,真是好啊。
而他們也信了萬磊所說的,北平行省很多物資嚴重依賴外貿進口,北平軍與倭軍交惡,這不但是自陷戰爭漩渦,還是自斷活路啊。北平軍如此失策,日後必定國力大損,明朝有望收復它了。
帶著這種種美好的幻想,明朝使臣們恨不得北平軍馬上去與倭軍死磕,最好是兩敗俱傷。不過,他們最終還是失望了,而且九月初十那天,山東方面就傳來一條訊息:大批戰船出現在登州府沿海,說是要放幾十萬難民入境。
一聽說北平軍真把難民給拉來了,明朝使臣們頓時就慌了,那可是幾十萬搶飯吃的難民啊。而短暫的驚慌之後,明朝使臣們就想出了一個對策,那就是拖,像這兩個月來一樣,死拖,拖到北平軍沉不住氣的時候就是勝利。
方針一定,明朝使臣們就派人去給山東布政使和都指揮使帶去口信,嚴密封鎖海岸,不讓一個難民上岸,逼北平軍把這些難民拉回去。
對於明朝這種甩包袱的行為,萬磊早有所料,他也沒派人去找明使理論,只是讓人蒐羅了幾萬副廢舊的鎧甲和兵器,運到登州海岸去與海軍匯合,明朝很快就會為自己的無情絕義而後悔。
九月十二,一艘小船載著二十幾個難民試圖登岸,結果剛一上岸,就被守在海邊的明軍捉了起來,直接殺掉,還把人頭掛到長杆上,立在海邊作為恐嚇標誌。擠在船上的朝鮮人見了,皆是怒不可遏,紛紛痛罵明朝無情無義。
朝鮮國王李芳遠見狀,馬上派來來找到劉文秀,說自己不去明朝了,願意去北平行省,當個小百姓也成。不過劉文秀沒有答應,只說軍委有令,我軍不能私自帶你們入境。現在我方大使已經與明朝大使溝通了,相信很快就有結果。
這樣等了三天,運送盔甲兵器的海船終於到了,劉文秀這才派人去找來李芳遠,告訴他:明朝方面不守信義,不肯接收你們。李芳遠這下更急了,求劉文秀開船,運他們到遼東去,他們都願意當個小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