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頁)
誰與爭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個波動引起的與今天的差別非常之大,大到一般人無法想象。一個比較形象的比喻是,今天80%的中國人可能居住在當時的大海與湖泊裡,而華北地區的氣候很可能接近於今天的南方或印度一帶,因為那裡大象頻繁出沒。一個學者經常使用的比喻是,今天的黃河流域氣候相當於今天的長江流域。
“在溫度最高的時期,華北東部平原高度突降的部分被水淹沒,其它的部分則成沼澤;山東實質上成了孤島,水和沼澤將其與華北西部高原隔開;黃河在如今的豫中地區流入東海;沿海平原和沼澤以及黃河中游流域被森林所覆蓋;長江中游流域的湖泊比現在的大,沿長江口海岸被水淹沒。”
“對東海岸邊大陸架和內地沿舊海岸線的古代海洋軟體動物遺存所作的研究已揭示出更新世後期海陸變遷的迴圈過程,據有人估計,在距今4萬至3萬年間(大理冰期時),海平面比現在低約70…80米。在距今24000…22000年間,海平面上升了挺多,仍比現在底30…40米,但在距今18000…15000年間的末葉,海平面又退至比現在低110米。隨著全新世的開始,由於冰塊和冰川的溶化,海平面急劇上升,到距今7000年接近於現在的高度,大概在距今6000…5000年年間。在更新世後海侵高峰時,海平面至少比現在還高6…7米。從那以後至少還有三次波動,波動高度在4…5米之間,直到最近200年,此時出現了海退的趨勢。”
這一海平面上下來回波動的結果對於當時的人類有著巨大的影響。“在冰期後的海侵高峰期,華北平原很可能上不存在。當時,華北一帶人們居住的主要低地是位於西邊高原東部的山丘以及山東高低附近的山丘。用今天的術語來說,當時人們居住的低地位於沿太行山的冀西部分,核心區在河南沿太行山和中條山一線,還包括沿泰山的山東地區及魯東高地” 。
進入到“文明時代”,陶器與農業出現,雖然他們兩者並不一定是如影相隨,大多數的情況看他們是相互伴隨產生的;漁獵活動卻是農業產生之前人們就一直在從事的活動。
新石器時期儘管有一些東部平原上的遺址,但是他們的突然消失也變得容易接受了,因為海平面在不斷升降起伏。當人們評論說,既然那裡不平穩怎麼還會居住在那裡,要知道這個情形跨越千年,所以一旦有幾年看到可以居住的平地人們也會擴散而去,不用說相對的穩定經常是幾十年幾百年了。
基於以上的事實,這樣一個史前遺址分佈是必然的:多在西部高原山區,東部平原比較少見,尤其是在距離較遠的時期。舊石器時代末期的遺址分佈體現了這個特點,基本上是沿山分佈,體現了他們既要依靠海洋生物過活,同時居住在高崗以避水災。在今天人們喜歡的廣闊的平原地區基本上看不到古人類活動的蹤跡。或許我們也可以假設,那裡曾經是有過人類活動的,但是被洪災全部掩蓋摧毀了。但是西部高原卻較為完整地保留了他們的文化,因為他們沒有受到太多的水災。
我們可以想象一個這樣的場景:海平面波動期間,不僅中國東部的平原經常消失不見,東亞的文明人主要集中在中國“大斜線”的西北一側,東南亞的許多島嶼不見了。假如行走海路,不用再穿行馬六甲海峽,從泰國那裡的某些低地或許就可以直接穿越過去。印度半島經常泡在水裡只露出幾個小島來,古人們開個獨木舟沿著喜馬拉雅山南側划行,這條海上通道可以一直走過兩河、順著伊朗高原的南麓一直到達土耳其!
假如從印度這裡向南,某些時候阿拉伯半島可能只露出今天葉門一帶的高山,對面的衣索比亞也有比較安全突出水面的大片地帶。從東亞啟程的人們從紅海穿過,可以直接把獨木舟開進地中海。紅海與地中海在海平面比較高的時候是連通的,西奈半島的一部分被淹在水裡。歐洲曾經一片澤國,只有義大利、法國和西班牙的高山作為島嶼凸出在海面,這也就是為什麼人們可以在這些地區才可以發現密集的古人類活動痕跡的原因所在。北歐的斯堪的納維亞也露在外面,所以有一部分人居留在那裡並形成歐洲的愛斯基摩人——就是著名的拉普人 。
最後,不要忘記由於當時天氣溫暖,就在今天的西伯里亞一帶高原很可能生活著一批文明人,那裡有廣大而安全的土地,他們在新石器時期南下而影響過東亞的北方地區;中國西北地區與蘇聯臨近的阿爾泰山在氣候與地理認識中也應重新考慮在新石器時期的特殊地位,那裡很可能曾經是個發達的文明地區。
我認為人類航海的事情不僅是1萬年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