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1/4頁)
丁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同時在這期間還要面臨各種誘惑,比如哪位朋友找到了好工作,哪位朋友出國去了好學校等等。以逃避的心態去參加研究生考試,往往免不得最後時刻也去逃避考研,一切歸零。
說到底,研究生,既不是某種追求與目的,不是你的命運扭輪,也不是某種替代選項,不是避難所。它不過為你的人生提供一個平臺。它是一個工具,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不是服務休息區。所以,考北大研究生後,我說騎行北大,是把研究生學校當做一個工具,一輛腳踏車,騎在上面前行,去看人生一路的風景。
究竟應當以什麼樣的心態去考研?
我以為,有這樣幾種考研的出發點:
一是有志於從事學術研究工作的人,可以繼續深造;
二是確確實實認識到自己本科階段的時光沒有把握好,希望藉助考研補全象牙塔裡的時光的(不等同於逃避式考研);
三是希望在有一份穩定保障基礎上,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的朋友(比如我,在研究生階段開始寫書);
四是本科生階段出國感覺條件還不成熟,可以等到研究生階段藉助更為廣闊的平臺與空間出國深造。
做出讀研究生的決定,是一個重大抉擇。這意味著在相當一部分周圍的朋友同學已經開始進行從學生身份向社會人身份轉變的時候,放棄這個身份轉變的機會,選擇繼續當學生。這樣的選擇,固然會讓人獲得很多東西,可是也會讓人錯過很多東西。如果不慎重考慮,正確認識,很有可能到頭來一事無成、虛度時光。很有可能就算能夠讀完研究生,可是3年後出來發現同齡的朋友已經開始事業有所小成,自己卻和畢業時一樣,變化不大。
考研,最重要的是放平心態。它既不是人生唯一的出路,也不是人生風平浪靜的避風港,只有端正態度的人,才能夠在這樣的一條道路上,有所收穫。
9。0禪錄:
考研是一種心理的煎熬和意志的挑戰。不知道世界上有沒有一種“考研禪”。但是《壇經》有云:“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畢業之時,周圍同學各顯神通,紛紛有出路,而自己需要靜下來看書,有著“禪定”的功夫和心態,實在打緊得很。
口在外面,才在裡面
說話是一門藝術,會說話是一門特長。
有一些人,因為不善於表達自己,失去了很多機會。而有的人,則因為能夠靈活駕馭自己的語言,獲得了別人得不到的機會。所以,如果說大學期間,知識學習是一項重要的功課的話,那麼口才和表達能力的重要性則可以和它平分天下。
口頭表達,在學習人文專業的朋友身上體現得更為關鍵。很多時候,我們可能會走上一個不完全用得上所學專業知識的崗位,而在這些崗位上,衡量一個人能力的標準甚至都和大學所學專業無關,而和學習能力與表達能力有關。
這本書,本來不談任何有關具體方法的東西,可是鑑於口頭表達如此重要,在這裡略談一二。
在我們這樣的一個年紀,或者尚在校園學習,或者剛剛走入社會,見識所限,經驗所限,在很多時候會表現得露怯。當我們在一個學生社團或者工作面試中,很有可能十分的表達能力會因為緊張只剩下兩分。一位大學舍友,所知極多,平時的一大樂趣就是沒事兒看英文的維基百科。思維也極其活躍,和他討論問題,往往會被他言語中的機辯征服。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到了與陌生人相處的時候,卻十分沉默,經常一個人拿著手機坐在角落一語不發。
發揮口才第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克服自己在面對陌生的人、場合、事物時的緊張感。面對陌生的東西時,人的第一本能是在自己的嘴上貼一張封條,讓自己待在一個舒適區裡,而不去面對和陌生人打交道的緊張與不安。這個時候,如果我們順著這種傾向,那麼就會在這個舒適區裡面越陷越深,越來越不喜歡開口,就好像溫水裡的青蛙一樣而不自知。本來就只有7分的口才這時還要扣去4分,還怎麼能夠獲得別人的關心與注意?
如何克服這樣的一種傾向?首先應當避免“性格使然論”。
我們經常會為我們的不善於表達找到各種各樣的藉口,最常見的一個就是性格論,即“我的性格本來就是如此,這個人認識了對我也沒多大用”或者“我的性格本來如此,我的能力會在工作和做實事兒中體現,不需要誇誇其談”。
有一次,我和一個社團的同伴去參加某地級市一位市領導與青年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