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2/4頁)
丁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樣的模板式的大學畢業生的經驗。當然,B也收穫了大家的祝福,卻往往三言兩語問過去,更多的是表面客氣實則不以為然。
你會選擇哪一個?是月薪數萬從此進入社會精英層的A,還是生活沒有著落漂泊不定的B?我做了一個調查,走訪了北京外國語大學的100名學生,把這個故事講給他們聽,然後讓他們做出選擇,最後得到了如下的結果:
組別調查物件成分人數男女性別比平均年齡選擇結果(A/B)
1大四學生(08級)452:721。58:1
2大三學生(09級)202:320。33:2
3大二學生(10級)157:819。911:4
4大一學生(11級)202:318。211:9
為了讓受調查者客觀進行選擇,我選擇了熟人機制作為約束,儘量地選擇自己的朋友同學作為樣本,此外,問卷都採取無記名方式。對於完成問卷的調查者,贈送了小優盤一個。不難看出,在每一個年級,大多數的學生都選擇了A那樣的生活方式,這樣的現象,在大四即將畢業的學生群體中體現得尤其明顯。只有大一年級的學生選擇兩者的人數較為接近。
A的畢業選擇,得到了大多數人的支援。那麼,這是一種怎麼樣的選擇,這樣趨向主流的選擇背後,是否有著某種統一的思維方式?
如果以是否解決戶口,月薪是否過萬,是否去國家機關事業單位,是否去大型央企,是否去投行外企為衡量一個剛剛步入社會的高校畢業生是否成功的標準,你會發現,在畢業季時取得成功的,往往仍然是像A那些高中時成績優秀的朋友。似乎,你與他們的人生軌跡在高考的那一刻起,就出現了分叉,他們去了北大清華人大,他們於是有了北大清華人大的視野,他們於是藉助這樣的平臺有了更好的工作與去向。於是,你很容易認為,他們比你更為成功。
可是,是否真的如此?至少,在我的看法裡,不是如此。比較而言,我更加佩服的是B這樣的人,我也相信最後成功的,一定是B這樣的人。從人生的角度說,我觀察A這樣的“成功”的人,我分明看到了他們中很多人的人生是灰色的,很多人的人生是無趣的,他們的一生也已經在我面前毫無懸念的展現。
就像A,她在思考自己的去向時的思維模式是這樣的:她會做一個量化的比較題:究竟是要房子戶口呢?還是要高薪與國際化?最後,她會選擇一個她認為價效比高的結果,選擇高薪與國際化。於是她現在是2萬高薪,我很容易會預見到她十年後會很成功地一步步成為某高管,薪水一步步地從2萬漲到百萬。可是,僅此而已,不過是從打工仔到高階打工仔,從麻木地乘地鐵上班到麻木地開豪車上班,從急匆匆地在小隔斷間裡消耗青春到急匆匆地在專有辦公室裡面消耗生命。
在A這樣的選擇模式裡面,我其實仍然能夠看到得是一個應試教育的優秀產品的思維模式,而這恰恰是一種最可怕的思維模式,一種毀人不倦的思維模式。A在做學生的時候,衡量她是否成功的標準無非是拿90分還是95分,越高越好。越高越能夠獲得掌聲與喝彩。而這樣的應試思維反應在A走入社會後,就變成是要拿2萬月薪還是5萬月薪,越高越好;就變成是要房子還是要戶口,越多越好。
我記得在高中的時候,我永遠是數學老師的反面教材。因為考試時,我喜歡從試卷最後一道壓軸題做起,花費大量的時間再這道難題上,到後來沒有時間去做前面的小題或者做了準確率很低。每次考試,我一定是班上為數不多地解出來最後一道題的人,也一定是分數不高的那個人。
作為數學底子並不差的一個人,我和A永遠是兩個極端,一個極端高分,一個用極端的方式寫試卷。那時候的心態也很簡單,我不喜歡按照別人設定好的方式一步步往下來。高考時我也這樣操作,所幸當時最後一道壓軸題不難,這才沒有在數學上絆跟頭。這樣的方式,在應試上是失敗的。可是現在回想起來,我慶幸一張張試卷沒有把我變成一個循規蹈矩的人,按照做卷子的方式過人生。
應試思維是一種可怕的思維,它把人生也變成了一張試卷,一道道考題,而後麻木且盲目的奔波拿分。可遺憾的是,人生既不是一道道選擇題,也不是一道道問答題或者簡答題,人生沒出卷人,自然也就沒有答題者。人生需要的是自問自答,自己思考,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等到自己提出了問題,再自己解決,自己往下走。
可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甚至我們的社會也沒有意識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