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方式來強調銀幕上演員的外觀。德萊葉(Carl Dreyer)的《聖女貞德受難記》(La Passion de Jeanne d'Arc),因其完全不化妝而聲名大噪,全片完全以特寫及細微的臉部變化,來創造這一極具張力的宗教劇。而演員尼古拉?柴卡索夫(Nikolai Cherkasov)因為與愛森斯坦心目中的沙皇伊凡四世相去甚遠,而必須在《伊凡雷帝》中戴上假髮、鬍子、眉毛等。將演員扮成歷史人物,是化妝術最基本的功能之一。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三部分 電影風格(5)
儘管現在化妝都儘量做到自然,但仍會對演員臉部表情有所強調。由於鏡頭會殘酷地呈現一切在平常生活中可能不會被注意到的臉部細節,所以,像是皺紋、小斑點、下垂的面板線條等等,都得被掩蓋起來。化妝師透過筆刷和陰影的運用,可以像雕塑作品一樣,讓臉看起來窄些或寬些。觀影者已預期到女演員會塗唇膏和使用其他化妝品,但其實男演員也是化妝的。
電影演員的表演非常仰賴他們的眼睛(參見第159頁“深度解析”),而化妝師通常能夠強化他們眼部的表情。眼線筆和睫毛膏可以吸引別人的注意力,並強調出眼神關注的方向。近來,每個演員連眉毛也都各具表情。眉毛延長會將臉部放大,而眉毛短一點會讓臉看起來小巧些。將眉毛修得稍微上揚些,看起來比較喜氣;畫得稍微向下傾斜,看起來就有點悲傷的味道。濃直的眉毛通常比較適合男人,可加強其堅毅嚴肅的眼神。所以,眼部的化妝確實有助於演員的表演。
近年來,化妝技術因恐怖、奇幻及科幻電影型別的廣受歡迎而有新發展,塑膠及橡皮可以製造出內臟器官、人造面板,如戴維?克羅南伯格(David Cronenberg)的《蒼蠅》(The Fly)。在這類電影裡,化妝和服裝一樣變成創造角色的特殊工具,也是推動劇情進展的重要元素。
第八章 總結:風格是一種形式系統
風格的概念
在第二部分一開始,我們已看到被稱為形式(form)的動力系統中,電影的各部分如何彼此產生互動作用。由於在前面數章已探討了電影媒體中技術的各個層面,現在我們可以討論這些技術如何互動作用,創造出電影的另一種形式系統——風格(style)。這兩組系統——風格和敘事/非敘事性形式——同時在電影的整體中互動影響。
風格模式對於任何電影都是很重要的。我們談的不只是單一影片的風格,同時也是導演的風格。例如,下文會提到《死囚越獄》(A Man Escaped)的聲音部分,我們認為羅伯特?布烈松(Robert Bresson)是一個特別重視聲音技巧的導演,討論此片時,就特別分析片中聲音與影像的關係。聲音的處理是布烈松個人風格的一個特徵。相同的,當我們討論巴斯特?基頓(Buster Keaton)的《我們的好客之道》(Our Hospitality)時,就分析其全景鏡頭如何營造出具喜劇性的場面排程,而這是基頓在其他影片中也出現的手法。布烈松與基頓的電影都有明顯的風格,而藉著分析他們如何在整個電影系統中運用的特定技巧,我們會越加熟悉他們的風格。
再者,我們會提到集體風格(group style)——指一些導演的作品中共同出現的技巧。在本書第六部分,我們也會談到影史上其他重要的集體風格,如德國表現主義風格或蘇聯蒙太奇風格。
風格與電影導演
沒有一部影片會用盡所有我們討論過的技巧。首先,歷史環境就限制了電影工作者的選擇。例如,在1928年之前,大部分的導演並沒有使用同步錄音的機會。即使在今日,各種技巧的開發好像提供了更多選擇,但依然有所限制。今日的導演也用不到默片時代通用但目前已絕跡的整色性底片(orthochromatic film stock),儘管在很多方面,它優於目前的底片。同樣的,無須使用3D眼鏡就能欣賞立體電影的影像系統,到現在還沒發明出來。
第三部分 電影風格(6)
其次,即使在所有技術齊備的製片環境下,導演仍須面對該部電影所需技術的選擇。通常,導演會選擇一些特定的技巧,然後貫通全片。例如,他會特別用三點式布光法,或連續性剪輯法(continuity editing),或與劇情相關的聲音(diegetic sound)等技巧。雖然可能有部分技巧在全片中特別突顯,但基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