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氣襲人是酒香”,真是眾妙畢備。嘉慶帝由皇子陪同,在林升的攙引下,踱出了御花園。
月光昏黃起來,一大片薄如遊絲的雲帶密密麻麻地遮住了天空。偌大的一道暈環罩在月亮的四周,風似乎更大了。
到了就寢的東廂閣裡,睡意全無的嘉慶帝靠在軟墊靠背上,低頭沉思,天已入秋,該回京城了,等打完幾場就算了。已經離京有不短的時日了。正沉思間,林升端著各宮妃的牌子走進來。嘉慶帝想了想,還是翻了皇后。畢竟今晚是中秋夜啊。
……
10
“皇上,我還疑心皇上喝多了呢!”門簾輕挑,皇后帶著兩位宮女已站在門口……
轉眼到了九月初九,這日正是傳統的九九重陽節。古以九為陽數,九月而又九日,故為“重陽”。唐代的山水田園詩人王維曾寫下一首詩,其中有“每逢佳節倍思親”和“遍插茱萸少一人”的佳句,說的就是一種遺憾、一種惆悵、一種思念,這對於嘉慶帝來說,正切合他的心曲。要是在往年,這個俗稱為“登高”節的日子,攜一班簇擁著的文武大臣登高,飲酒,其樂融融。杜甫有詩“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足見其影響力。可是,今年不比往年,連續的陰雨已讓嘉慶帝大失獵興,火急的戰報又使他憂心如焚。
頒了一道道聖逾,只有一條是關於登高遊景的,其餘的都是探詢滑縣的教事。
初一日起,嘉慶帝縱馬木蘭圍場時,徒奔了半日不曾獲得一隻獵物,招來託津問詢原因。託津道:“萬歲,據臣看來,木蘭圍場的範圍小了,原來的樹林都被砍伐得差不多了。入秋風寒,草木枯萎,野獸失去遮掩,紛紛逃至山裡,臣也是一隻未獲。”
嘉慶帝問道:“何不進山?”託津苦笑一聲答道:“萬歲,您老人家忘了,前幾天下得是何樣暴雨,溪水驟漲,沙漬泥淖,人馬如何過得去呢?”“依你之見呢?”嘉慶帝其實心裡清楚,但總想和託津扯拉幾句。
“萬歲,依臣看來,只好下令減圍,待來年再籌劃擴大圍場,移植樹木,容得野物生存。”託津目不轉眼盯著地面上的一株草莖狀的植物,慢悠悠地答道。嘉慶帝一聽,只好傳令,減圍扈駕皆迴避山莊。忽又想起,二位皇子也是離京有了一段時間,便召見綿寧,囑咐他們回到京城的宮裡,一則照應一下,二則溫習功課,綿寧點頭稱是。
到了晚上,二位皇子前來辭行,嘉慶帝見綿愷似有不悅,便問道:“回去苦讀是件好事,怎麼不高興呢?”綿愷答:“稟父皇,太師傅所教內容,兒臣皆不大明白,哥哥還行,太師傅常拿他為我的榜樣呢。”一聽這話,嘉慶帝怒斥:“好你個頑劣之相,不是你不明白,而是你不想去弄明白,想朕自幼學啟蒙一至讀書到三十有五,即使今天,朕不敢有一時的疏忽懈怠,正如練武一樣,三天不打拳自己知道,十天不打拳別人知道,勤學多問是為根本。”
綿愷哪裡能聽進去,順著父皇的話把兒就張嘴,“倒真不如給兒臣再找位武師,兒臣的一身筋骨練就武藝還行。”
“啪”地一聲,清脆的巴掌打在綿愷的臉上,“混帳,”嘉慶帝喝道:“‘武以強體,文以治國’,現在朕時時提倡的練武是為了保持滿人的傳統,敬祖宗而不忘根本也。古往來之,哪有一味地以武治天下的道理?來,來,朕考你一考,不必說出意,只須背出即可,《論語》上‘子謂子產有君之道四焉’,哪‘四焉?’”
綿愷捂著左臉,火辣辣的,忽閃著一雙驚恐的大眼睛,腦子在急速旋轉。他知道,父皇要麼不怒,一旦怒起來就雷厲風行,任何人也別阻擋的住,可不像他在朝中辦事,躬親之餘,還再三催促。在對待皇子們的讀書上,嘉慶帝簡直是一位過分的嚴父了。
吱唔了半天,也說不上半句,兩膝一軟,綿愷哭道:“兒臣知錯了,兒臣即刻回京閉門苦讀,待父皇回京之日,也是兒臣熟記之時。”嘉慶帝之怒氣略消了一些,轉頭對綿寧道:“你來試一試?”
綿寧正遲疑間,綿愷說道:“父皇,哥是會的,或許此時忘了。”嘉慶帝又好氣又好笑,他何嘗不知道此時的綿寧心裡所想的正是兄弟之誼呢?他這是擔心,若自己嘩嘩地背出受到褒獎,那綿愷若是有私則可能挾憤於心,所以寧願共同受怨,也不願讓綿愷有何異想。
綿愷見綿寧面色紅漲,禁不住掩口偷笑。“你笑從何來?”嘉慶帝的怒氣又上來了,“你別以你哥哥背不出來,他是擔心你呢!蠢子愚頑透頂。綿寧,背出來!”
“謹遵皇阿瑪之命,”綿寧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其行已也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