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之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百多人,看到湊表,楊榮感覺到一絲不安。
他是建文二年中進士,被授予翰林院編修。建文四年,朱棣靖難打敗平安,盛庸、鐵鉉入住南京,他和解縉、楊士奇等一同迎附。
當時朱棣要直接進入皇宮,是他喝住朱棣,先謁埋葬朱元璋的孝陵而後即位,朱棣欣然採納。正是這一聲呼喝,讓朱棣記住了他,登基為帝后,從翰林院中選用楊士奇、解縉等人與他一起入值文淵閣,參預機務,這些年,他也沒辜負朱棣期望,永樂八年,二月初十日,朱棣率軍開始了即位後的第一次北征,他作為貼身大臣隨行。
不久,明軍進抵臚朐河,朱棣賜名為飲馬河。由於偵知了韃靼軍隊的行蹤,朱棣親選精銳進行長途奔襲,輕裝前進,每人只帶二十日糧,命楊榮率勇士三百人作為親兵跟隨。明軍追至斡難河,與本雅失裡率領的韃靼主力相遇,經過激戰,明軍大獲全勝,本雅失裡只率少數輕騎逃走,朱棣下令班師回朝。由於輕裝前進,在回師途中,明軍的糧草供應緊張起來,士兵幾乎斷糧。是他建議朱棣將御用的儲糧散發給將士,並且讓軍隊中糧多與糧少者借貸互濟,還京後加倍償還。朱棣採納了他的建議,使明軍順利地度過糧荒,勝利班師回朝。
永樂十二年,朱棣帶著皇太孫朱瞻基,率領五十萬大軍開始了第二次北征蒙古的戰爭,他再次隨行。這一次他承擔了兩項基本任務,其一,向朱瞻基講說經史。其二,掌管皇帝的玉璽,充當朱棣的機要秘書。
行軍期間,朱棣在自己的大帳中單獨召見他,同他討論軍隊糧餉的問題,他不卑不亢,以:“擇將屯田,訓練有方,耕耨有時,即兵食足矣。”提出一套實行軍屯以解決糧草問題的計劃,得到朱棣的首肯。雖然朱棣的第二次親征,明軍損失不小,但也使瓦剌大傷元氣,此後大約七年多的時間裡,北方基本保持了穩定。
永樂十九年,群臣反對遷都,是他與戶部尚書夏原吉、吏部尚書蹇義等堅決支援遷都,並且在《題北京八景卷後》指出:“迨我皇上繼承大統,又以薊燕左環蒼海,右擁太行,內跨中原,外控朔漠,宜為天下都會,乃詔建北京焉。”永樂十九年朱棣正式遷都北京,這次風波,正是因他楊榮等人極力支援朱棣,使風波很快平息下去。
永樂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朱棣在回師途中病逝於榆木川,隨從宦官馬雲等人不知所措,是他指揮若定,與金幼孜商議,認為離北京尚遠,為防止軍心渙散,應秘不發喪。他們用錫鑄椑將朱棣屍體收殮起來放在車中,每到一地進膳和平時一樣,明軍渾然不覺。
他和海壽先回京師,向太子報告情況,決定處理方法。結果,朱高熾順利地即位,國家政局未發生絲毫的騷動。他也因貢獻突出,被晉升為太子少傅、謹身殿大學士兼工部尚書,並食三祿。
如今的他因,謀而能斷,老成持重被人稱作“東楊”。對於這份榮辱,他從未推辭,在他看來,這些是他應得的。
他為人雖有些恃才自傲,難容他人之過,與同事常有過節,並且還經常接受邊將的饋贈,因此往往遭人議論,但他並不以為意,只要皇帝信任他,旁人的言語又算得什麼呢?
新皇帝登基,他與楊士奇、楊博同時入閣,楊士奇以文見長,善於處理政務,楊博為人處事謹慎,以老成穩重聞名,是百官的楷模,唯獨他其性警敏通達,善於察言觀色,善謀劃,尤其在邊防的事物上,他有一種天生的敏銳。
蒙古在朱棣即位後,蒙古雖處在分裂仇殺之中,卻並未歸附明朝。為了解決蒙古問題,朱棣一方面直接針對蒙古三部採取分化瓦解的措施,另一方面著力於東北和西北地區的經營,形成控制蒙古地區的一把鉗子。在實施這一戰略過程中,他先後被派往甘肅和寧夏。楊榮恪盡職守,詳細地瞭解山川形勢、軍事配備、軍民士氣、城堡建設,對蒙古的一切瞭如指掌。
^^^^^^^^^^^^^^^^^^^^^第二更了,今晚還有一更,會來得晚一點,還請諸位莫要見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