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 (第2/4頁)
蒂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尤其是把種桑養蠶的技術傳給他們後,吐蕃也逐漸有了自制的絲織品。
農技人員先把從中原帶去的糧食種籽播種在高原的沃土上,然後精心護理,等到了收穫的季節,那碩果累累的莊稼,讓吐蕃人大開眼界,因為吐蕃人那時雖然也種植一些青稞、蕎麥之類的作物,但都是靠天收,常常是隻種不管,所以產量極低。他們不得不佩服漢族農技人員高超的種植技術。
文成公主不是那種極有權勢欲的女人,憑著自己的知識和見地,細心體察吐蕃的民情,然後提出各種合情合理的建議,松贊干布和大臣們對她的一些建議盡力採納,極力實施。文成公主成了他的參謀,他們經常向她討教唐宮的政治制度以作為他們施政的參考。
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努力推行改革,在吐蕃的宰相祿東讚的妥善謀劃下,吐蕃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因而能稱霸西域。
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後,中原與西南地區關係極為友好,此後200多年間,很少有戰事,使臣和商人頻繁往來。
遺憾的是,松贊干布的后妃生育情形都不理想,包括文成公主在內,他的五位妻子中只有一位生下了一個兒子貢松貢贊。
據《紅史》記載,松贊干布在31歲的時候,曾經將贊普之位讓給時年13歲的兒子貢松貢贊,可惜的是這位小贊普年壽不永,剛18歲就死去了,松贊干布也隨後離開人世,時年35歲。
雖然丈夫死了,文成公主仍然沒有離開藏地,直到唐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在“邏婆城”病逝。
為了紀念這位給吐蕃帶來一系列改革的漢族公主,吐蕃人把藏曆的四月十五日定為“沙喝達瓦節”,即文成公主入邏婆城的日子,每逢這個節日,藏族人民載歌載舞。
()免費電子書下載
品讀:西藏女神
關於“和親”政策,在歷史上頗受爭議,贊成者說透過這一政策有力地促進了民族融合,化解干戈,功在千秋;針砭者則認為和親透過女人的犧牲從而擺脫男人應盡的責任,是一種恥辱。
據說,唐憲宗召集大臣廷議邊塞政策,群臣多持和親之論。於是唐憲宗背誦了戎昱《詠史》一詩: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社稷依明主,安危託婦人。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並說:“此人若在,便與朗州刺史。”可見對於和親的認識當朝的皇帝還是有矛盾心理的。
煙臺大學副校長崔明德在《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2期上撰文指出,和親亦稱“和戎”、“和蕃”,是指兩個不同民族政權或同一民族的兩個不同政權的首領出於“為我所用”之目的所進行的聯姻。
對於和親雙方的統治者來說,他們在醞釀和決定和親時,都希冀透過和親避免戰爭,促進經濟繁榮,推動文化交流,唐太宗認為,與邊疆少數民族政權“結以婚姻、緩轡羈縻,亦足三十年安靜”。
宋代王欽若在詳細考察漢唐時期的和親歷史基礎上,對和親作用的認識更加深刻:“非惟解兵息民,亦欲漸而臣之,為羈縻長久之策耳。”
屠寄在對中國古代不同時期和親的作用進行比較後,得出了這樣一種結論:蒙元時期的和親使聯姻的雙方“彼此互為舅甥,休慼相關,安危與共”,而滿蒙之間的聯姻則“守成約,婚媾無絕,而蒙兀亦不侵不叛”。
事實也確實如此。每次和親之後,雙方的關係都得以改善,戰事不斷減少,來往更加頻繁。這些也使絲綢之路更加暢通無阻,商貿活動更加活躍。
追溯中華民族的程序,看史上為民族團結和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人,文成公主自然會被人記起,這位“和平使者”不僅履行了漢族和吐蕃的和親,更重要的是履行了和親的義務,在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後,長期一段時間裡唐朝西南邊境出現了安定團結的局面。這對當時正在發展的唐朝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同時,文成公主在吐蕃境內安居樂業,在吐蕃境內發展漢族農業、手工業和文化事業,這大大促進了吐蕃族向文明方向的步伐,這些利於吐蕃人民的事業得到讚賞,吐蕃人民也尊稱文成公主為“阿姐甲莎”,視為漢族的阿姐。在吐蕃人民的心中,文成公主是兩族兄弟情誼的化身。
後人充分肯定了文成公主加強了漢藏兩族友誼的功績,用詩來稱誦這位和親的偉大女性,“文成公主離故鄉,中原文明融邊疆。古往吐蕃唐溝通,今來追憶弱女芳。”
唐王朝的盛衰過程中出現了不少特殊女性。如:長孫皇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