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2/4頁)
蒂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智、賢淑、善良女性卻不黨伐異已,諂害皇帝身邊重要的女人郭氏,反而把郭氏及郭氏的兒子和孃家人安排妥當,也讓郭氏成了被皇帝遺棄後最幸運的女性。
皇帝的婚姻鮮有幸福圓滿的,而劉秀、陰麗華卻和諧得令人羨慕,這固然是由於劉秀的寬厚仁德,惜念舊情,而陰麗華的德高與安分守己,更是極重要的原因。權力,使有的女性變得窮兇極惡,也使有的女性善良可人,陰麗華就是後者。
郭氏的幸運正是陰麗華這位女性的仁心體現。陰麗華在險象環生的後宮能這樣做,這也是封建後宮歷史生活的一個奇蹟。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的這個處世哲學也是陰麗會的人生哲學,在諸葛亮的這個處世哲學中,“淡泊”、“寧靜”是“明志”、“致遠”的必要條件,而“明志”、“致遠”則是“淡泊”、“寧靜”的目標。陰麗華在寧靜無為的生活中求生,這也是處於權勢中的女性安身立命的方法,今天在權力邊緣遊走的女性不可不借鑑。
仁治太后:鄧綏(1)
鄧綏稱制終身,號令自出,術謝前政之良,身闕明闢之義,至使嗣主側目,斂衽於虛器,直生懷懣,懸書於象魏。
她六歲時便能寫篆書,12歲時可以背誦和講解《詩經》及《論語》。她提的問題,兄長們都答不出來,母親稱她為“女博士”,如此的博學最終讓她走上了皇后高位。
知書達理
鄧綏是東漢護羌校尉鄧訓的女兒,前太傅高密侯鄧禹的孫女,她的母親陰氏是光烈皇后陰麗華的侄女。
鄧綏幼時曾幾次夢見自己用手捫天,還仰起頭,舐飲著青天上的石鍾|乳。醒後給家人說,家人便問占夢者主何預兆,占夢者說上古時堯帝也曾夢見過登天,夏帝成湯也曾夢中仰頭吮天,這是帝王的吉夢。
鄧綏五歲時已知書達理。年邁的祖母對鄧綏很是鍾愛,一次親自為她剪髮,因年高眼花,剪刀誤傷到她的前額,血頓時就淌下來,鄧綏卻坐在那裡一動不動,忍痛不言,直到剪髮完畢。
旁人見她額上流血,驚問她為何忍耐不說。鄧綏答說:“不是不知痛,實在因為祖母喜歡我才給我剪髮,如果喊痛,反而傷了老人初衷,所以只好忍受!”五歲的幼女,就能體貼人至此,可見她的聰慧極致。
鄧綏13歲時,其父因病去世,她日夜啼哭,思念父親,3年不吃有鹽的菜,以至姿容憔悴得別人都認不出。
當時漢和帝劉肇漸漸長大,到了大婚的年齡。後宮裡面已選入數人,其中前執金吾陰識的曾孫女入宮最早,鄧綏與陰氏同時入選,門閥不亞於陰家,姿色卻比陰後更美,但鄧綏因守喪而暫時沒有入宮。
外戚陰家是東漢的名門望族。陰女年少聰慧,知書識字,善解人意,面貌也極為秀美動人,因此一選入掖庭,即被和帝寵幸,受封為貴人,永元八年再立為皇后。
三年後守孝期滿,鄧綏除去了喪服,日常生活漸漸走上正軌。這時她16歲,出落得越發豔麗明媚,楚楚動人。她性格嫻靜,身材修長,肌膚若雪,秀骨姍姍,絕嫣於眾,見過她的人皆疑為仙女,進入宮中後既得和帝的寵愛,六千後宮粉黛,一時間被鄧綏比得失去了顏色。
廢后升妾
得寵後的鄧綏並不恃寵而驕,她深明事理,善解人意,又自制極嚴,事事謹慎,一切行動均遵循禮法,對陰皇后尤其恭敬。待宮女、內侍等十分體貼。因此宮裡的人對鄧綏都有好感、好評。
鄧綏偶然患小疾,和帝很是關懷,常令鄧綏家屬前來探望、照顧,並且破例允許他們自由往來,不限時日。鄧綏卻屢次勸諫和帝說:“宮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內省,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譏,下使賤妾獲不知足之謗。上下交損,誠不願也!”和帝讚歎說:“別人以得見親屬為榮,今貴人反以為憂,深自抑損,真是難得啊!再說,你的親戚我何必要提防呢!”由此和帝對她越加寵幸,甚至超過了正宮的陰後。
和帝對鄧綏特別的寵愛,引起陰皇后的妒忌與不滿,於是,鄧綏只能更加小心謹慎。鄧綏見和帝對自己日見寵愛,對陰皇后卻日益冷淡,心中很不安寧。每當和帝想在自己住的嘉德宮留宿,她總推說身體不適,勸和帝去陰後的長秋宮。和帝很為她的委曲求全而感慨,說:“修身養性竟然到了這種地步!”鄧綏平時穿的衣服,若偶爾與陰後同一種顏色,看見陰後穿了,她便立刻換掉;有時與陰後同時進見和帝,她不與陰後並行,只是在側面坐下,顯出低人一等的樣子;每次和帝有所問,她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