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地在模板裡旋轉,在慢慢地乾涸中形成一層大小適中的瓷胚胎,再把模板移走,去除多餘的瓷土。瓷土在1000度下定形,冷卻,再用更精細高階的瓷土覆蓋一層,再在1400度下燒製。
如果是純色瓷,這就夠了,不過一般都需要上彩。古代中國人不懂高溫對顏料的傷害,所以除了青花的藍色之外一直弄不出別的顏色,而現代制瓷上彩之後是在800度再燒,這就能使用非常豐富的顏色了,所以才會在清代出現鬥彩這種工藝。
用三維列印的方式來做第一道工序其實很合適,因為這個階段可以粗糙一點,在高溫下玻璃化的過程它會自動變光滑,能掩蓋很多的缺陷,成為中低端瓷器的很好的製造方式。
列印出來的瓷胚你還想怎麼樣?中等製造工藝已經很棒了,馬虎一點的人都看不出區別來。唐寧團隊果真要對制瓷產業下手,他們對瓷土的乾燥度進行了改造,使其能夠像紙片一樣切得很薄。
隨後就可以像對待木片一般一層一層地切削、貼上。瓷土片的貼上真是太爽了,只要點上一些水就能得到粘性。而最難的一點是如何“吹走”多餘物。瓷土不像紙片和木片,一吹一定會吹散架整個物體。
工程師們絞盡腦汁,終於想出了一個不可思議的辦法,在切削時精密地計算內外多餘成份的重量,使半切削的連結點無法承重而自動脫落。這麼一來,在完工之後只要把瓷器倒過來,多餘的部分就會紛紛自動離去。
工程團隊最後對該工藝的評價是:佔領五線城市綽綽有餘。
紙質、木質與獸皮、獸毛都不好沾水,而瓷器不怕水,這也是一陽一陰,又把三生萬物推到了更高的一級。如果在瓷土中加入方解石,瓷器可耐火燒,能直接煮飯。
古代中國人運氣真好,1。2萬年前就有桂林附近的原始人使用含方解石的瓷器來烹飪,而歐洲人直到現在還喜歡直接燒烤。
這也就預示著這第三款扶貧專案進展不會那麼順利,畢竟瓷土這種東西不是每個地方都有的,否則景德鎮為什麼那出名呢?
這三個列印裝置被稱為部落三寶。有了它啊,整個部落就有了木器、織物和瓷器的生產中心,從此遠離匱乏。
第411章 三生萬物
其實,除了入門級的小洋房是100歐元之外,所有的花園、裝修、傢俱等一切都是可以賺錢的。對於不肯出錢的災民,當然不能享受那一切美好,甚至一家人只能住一層60平的房子,如果是單身漢,只能住一個房間。
1874年是三維列印元年,建築上已經有它大放異彩的機會,在展示那些非福利別墅的時候,它又再次光彩奪目。當廣東百姓到售房中心去圍觀時,會看到三維列印出來的別墅區的模型。
科學家最早發明的三維列印方案是利用光敏樹脂來一層一層地疊加材料,這些樹脂遇紫外線會迅速固化、硬化,所以列印的速度很快。不過,這種技術有一個很大的毛病,光敏材料不便宜。
這對工廠用於設計建模不是問題,對於要把這些材料做成大規模的大眾產品是個問題。唐寧親自動手搞的專案是把光敏材料用普通的列印紙代替,成本降低100倍。
普通的列印紙還能做三維列印?當然。列印紙天然地就分成一張一張,很像三維列印中的分層概念,把它們每一層的輪廓切好再粘起來不就是三維嗎?
當然,也不能一點也不做改進,首先要做的就是增加紙張的通透性,讓墨水能夠侵透紙背,因為這是三維的,如果是普通的墨水和紙張,它們還特別為防背透而做了額外的工作呢?
以前中國人的宣紙都是比較透的,這是工藝問題。現代紙業都不需要紙張太透,現在因為三維列印需求的出現又走回頭路了,成本還更低些,果然是“老兵不死,只是轉移了戰場”。
噴墨列印在彩色出版業的地位是長期訓於鐳射列印的,因為它是液態,混合時能夠得到非常逼真的色彩,而鐳射列印使用的墨粉是固態,混合之後的顏色看起來總有一點不是那個味道。
而且噴墨列印的噴頭可以輕易跨越長距離,容易把印表機做得很大,在製作大型物件中有很大的優勢。就算比鐳射列印慢得多,唐寧還是優先選擇了噴墨列印技術來製造新印表機。
光敏材料要做成各種顏色是個難題,紙上列印就沒這個問題了。噴墨列印本來就有很成熟的彩色技術。第一步是把三維物體的每一層的輪廓列印出來,然後將紙張轉移到切割機器上。
使用的那種刀其實是高速震動的針,隨著每一層的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