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下譁然,報紙要罵沈葆楨賣國,連警察都攔不住,網際網路更是不配合大清政府去關閉,憤怒的大清百姓恨不能對沈大人“生啖其肉”。各議員紛紛迎合民意,表示憤慨,要彈劾代總理。
沈葆楨想到了一個招——再次遷都,從西安遷到長沙,因為西安離內蒙400公里,直升機都能打得到,得立即遷都。而在遷都的過程中,需要開大會的國會就再次無法良好運轉,想彈劾總理也得拖上個一年半載。
只要沈葆楨一天還在總理的位置上,大清國的中央軍就得跟著走,國會要想強行召開會議,沈葆楨甚至暗示溫莎軍團可以派空軍去西安扔兩顆炸彈,以便配合他遷都的國策,可惜溫莎這邊仍然沒有配合,沈葆楨只好自己派人扔炸彈,而且還真地炸死了幾個西安百姓。
溫莎這邊看到沈葆楨如此“有誠意”,只好裝聾作啞,預設這幾顆炸彈是自己扔的,空軍這邊憤憤不平,怎麼可能是我們扔的?我們能扔得那麼歪嗎?如果是我們扔的,死的就是不是幾個,可是一票的百姓……
中央政府的威信已經降到大清民主化以來的最低點,若不是跟溫莎達成的協議,那些地方軍閥根本就不會交棒,比如在烏蘭巴托的李秀成大軍閥,掌握著大清國數十萬精銳。
當年為了跟俄國人對抗,溫莎還幫助蒙古修建了大量的公路,李秀成在蒙古搞屯田,使那個地方的農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養活三十萬大軍毫無問題,苦他也採用跟石達開那樣的堅壁清野的方案,要打下來不知道要花費溫莎軍團多少的精力,現在他得到了總理府的指示讓出來。
李秀成已經習慣了在蒙古帶兵,拒絕了到新首都長沙任職的任命,直接帶著大軍投敵,並給了手下士兵自由選擇,一個月之內,不願投敵的陸續自行離開,軍中發給盤纏。
用腳投票的結果表明,根本沒有人真的憎恨溫莎財團,都特麼在等著溫莎接管之後糖衣炮彈轟炸他們呢,寥寥無幾計程車兵選擇了返回漢地。沈葆楨得知這個結果之後,便大肆向百姓宣傳這個令人髮指的嘴上說不身體卻很老實的訊息,並威脅那些要示威的百姓。
誰特麼敢反對中央的綏靖政策,誰敢上街遊行,立即充軍,讓他們讓前線去擋溫莎大軍的兵鋒,看你們是不是玩兒真格的。媽呀,這招太厲害,那些耍嘴皮子的傢伙瞬間就陽痿了。
沈大人有條不紊地推動政策,硬是沒有幾個人敢示威遊行。為沈大人最強硬的一次是把一家報社上下三十幾口全抓了壯丁,送到烏魯木齊前線去打仗,嚇得整個大清國噤若寒蟬。
好在石帥很快就宣佈大軍從新疆全部撤出,得到了溫莎軍團的配合,這幫文人才得以免於兵災,還在蘭州受到民族英雄般的對待,蘭州現在離大前線青海西寧已經不足200公里,因此甘陝總督石達開將督座遷到了西安,鎮守一方,享有很高的地位。
各地軍閥之中現在主要還有黑龍江和吉林不服,他們長期與蘇聯對峙,也有三十萬大軍之巨,正好派三姓家奴李秀成去討伐之,並只允許他帶15萬大軍,有我大溫莎空軍和裝甲部隊的支援,搞定黑吉軍閥綽綽有餘。
而文斐將軍自知無法逆轉,從中央那裡討到了賠償給李鴻章的一千萬英鎊的款子之後,帶兵退出臺灣,只守福建,地盤縮水一半兒。
現在的沈葆楨總理相當於是溫莎認可的大清政府,哪個地方政府不服,溫莎自然直接去“接收”丫的地盤,所以沈大人自左大人為國捐軀之後豎立起來奇怪的權威。
沈大人利用了神一般的政治智慧,巧妙地把一半國會議員安排到了長沙,一半還留在西安,使他們永遠不能組織起三分之二的優勢來否決總理府的各項重大安排,令人歎為觀止。
他的智慧還體現在任命了以膽小和妥協著稱的盛宣懷為直隸省巡撫,直接跟溫莎打交道,滿足溫莎在直隸的一切合理的不合理的要求,避免雙方對抗再次升級。這一次任命擁有很嚴重的象徵意義,因為以前的巡撫都是民選,這一次居然由總理府直接任命,揭開了大清中央政府威權時代,原本屬於各省的權力再次回到了中央。
中央和盛宣懷在直隸的所謂軍隊就是個擺設,要是跟溫莎軍隊對仗,只有抱頭鼠竄的份兒,但這事兒除了沈大人和盛大人之外沒人知道,大清國民還以為“我們在直隸還是有一半話事權呢。”
第356章 協約
法國政府反溫莎的老毛病又犯了,而且比以前更嚴重,現在是仗著溫莎帝已經當過法國的前總統,多多少少對法國有一點感情,所以不可能再用武力來威脅法國,所以他們更加肆無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