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 (第2/4頁)
塵小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我們是當事人。
順頌教祺。 冠塵 20110305
2樓連橋:明晰深刻地《兼議知青文學》!拜讀了!此乃智者見智仁者見仁…。若論上山下鄉、知青生活的感言,具體因素確實決定於他的下鄉前、中、後的生活軌跡和遇境,以及自身對生活的選擇和把握,我不贅言,贊成樓主的說話!
3樓柳樹坪:天塵兄:
我隨便兩句議論竟引出你這麼一大段話,初則驚訝,繼而一想,可見兄對我寄有厚望,便更不勝惶恐起來。其實我與你真是聲氣相通的人,我基本上都同意你的看法。特別對於“針尖大的事拖出一車皮眼淚”的無病呻吟反感,所以我在那篇你提到的論及知青文學的文章裡,專門說到我期待的是知青文學中的喜劇描寫,我說到世界上最高階的喜劇總是與悲劇相通的,所謂帶淚的笑即是。
我略不同意的是你對過去(其實也包括現在)那些高揚“知青精神”大旗的人與作品的寬容,我是對此持堅決反對態度的。我以為那比展示苦難與傷痕更有害。首先這樣的東西在向後代傳達錯誤的資訊。為什麼一直有“老三屆”被詬病甚至謾罵的現象,我覺得這類作品就有某種程度的責任在。這些東西是使沒經歷過那個年代的年輕人認定知青不知反省,受了苦還美化粉飾,所以真是“吃狼奶長大的一代”。其實這些大叫“知青精神”張揚自我的並不是我們中的大多數,只是這些所謂“無悔派”聲音最大,於是遮蔽了其他的聲音,好像他們就真的是整個群體的代表了似的。其次,這樣的聲音恰代表著一種留戀過去,否定今天的潛意識。不是說今天沒有問題,要解決的問題多著呢。可平心而論,我們的今天比那個時候過得好了,起碼不再在絲毫看不到前途的黑暗中沮喪絕望了。當然我們沒法不讓那些人發聲,不是說“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堅決維護你的發言權”嗎?那麼讓他們繼續揮舞“知青精神”大旗吶喊“青春無悔”好了,起碼我不附和,還要堅決表明態度——這完全不對!
我喜歡老兄的《擰一把,撒落一地珍珠》,原因就在你的作品與我的態度高度契合,我當面對你說過,這叫“深得我心”。平實記錄娓娓道來,寫人狀物極其傳神,這都還是表淺層次的。最難得的是你寫作後面的心態流露:那是一種無奈、哀愁、輕鬆、諧謔……各種情緒的奇妙混合。我覺得自己一兩句話真是難以總結出其中況味,反正是一個字——好!這大概就是文學的力量之表現吧?我好像還對你說過,頗合古人論詩之說:溫柔敦厚,怨而不怒。你這不是小說,應該歸入紀實類作品,而我其實已經久不大讀虛構類的東西了,年齡日長,更喜歡真到骨子裡的玩意兒,這恐怕也是規律吧?可自己就偏偏沒有這份才氣與運氣,吃的就是這碗虛構故事的飯!所以當你看到我挖空心思拼湊出來的提綱時,那種失望與嚴厲,實在是既出乎我的意料,又全在情理之中的。在這兒我就不再解釋與自辯了,話早已都說過了,更沒必要廣而告之,對吧?好在我已超脫出來,解了那自己主動扛上的枷鎖,挺好。
謝謝你的提醒,我在課堂上一定把你這番意思,講給學生們聽。說老實話,課時不多,原也沒有規定教材,我是邊講邊思索的。傷痕部分講不講,怎麼講,都還沒定呢。讓你這麼一說,看來倒是非講不可了。學生程度相當差,還不能講得太嚴肅,不然不開溜也要打瞌睡的。所以軼事、八卦都只好雜而糅之,只期以他們自己能從中揀到一二“珍珠”罷了。不合格的老師開的不合格的文學課,不求系統,但求稍稍引起學生閱讀原著的興趣。不然也算是學文科的大學生,竟基本不知文學為何物,將來怎麼應付職業生涯?
拉拉雜雜胡亂回答了這麼一些,天塵兄不知是否又要拍我一磚?硬起頭皮閉上兩眼,等著。
4樓哥巴:“我們知青下鄉苦,苦過了農民?……”鄉下人也有好過的,知青中也有人的遭遇比世代在鄉下的農民更悲慘……
5樓孟曉:無論是奮鬥史還是苦難史?無論是喜劇還是悲劇?我覺得知青題材的作品:首先必須“真實地再現知青生活”——這個大前提是不能否定的,文學的使命與作家的良知是不能丟掉的……
6樓夏悸:“我是真正贊同欣賞王蒙說的那句話:不喜歡男人訴苦。儘管有人說悲劇是深刻的。可是我不準備寫名著,我就不深刻了。我更願意笑談以往。王朔曾經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