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 (第3/4頁)
九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
造成歧義的原因,主要是“大儀之戰”給後世留下了許多不解的疑團: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用兵如神,揚威大儀(8)
造成歧義的原因,主要是“大儀之戰”給後世留下了許多不解的疑團:
第一,雙方參戰的人數:
1。 金、齊聯軍:
從目前掌握的史料推算,金、齊聯軍此次南下兵力總數約三、四十萬人馬,但金兵僅五萬人,而且非大金的主力部隊,因此作戰能力並不強。
對於金、齊聯軍此次南下的兵力部署,則存在著不同說法:
第一種比較主流的觀點認為是兵分兩路:
一路步兵從江蘇淮安直取江蘇高郵;一路騎兵從古泗洲直取安徽滁州。
第二種觀點認為:韓世忠所部歷經三場激戰,打敗的僅僅是東線的金、齊聯軍,而西線的金齊聯軍則是在“大儀鎮之戰”後進攻淮西,相繼佔領濠州、滁州、六合,並向安徽合肥發起進攻的那支部隊。
第三種說法認為是金、齊聯軍是兵分三路:一路步兵從江蘇淮安直取江蘇高郵,一路騎兵從古泗洲直取江蘇揚州……
現筆者對上述兩種說法試做如下分析:
1)如果第一種觀點成立,那麼從古泗洲直取安徽滁州的金兵似乎沒有必要途經古泗洲與江蘇揚州之間的“安徽天長”、“大儀鎮”這兩個韓家軍設伏的地方。而且,在“大儀鎮之戰”結束之前,史料中也並未記載在古泗洲與安徽滁州之間到底爆發了哪些值得關注的戰事。
因此,依筆者愚見,第一種比較主流的說法值得商榷。
2)第二種觀點不僅缺乏佐證,而且不符合一般的軍事常識。按一般常規,東、西兩線應當同時發起進攻呈分進合擊之勢,不大可能在一路失敗後另一路才發起進攻。
3)如果第三種說法成立,即一路金軍騎兵從古泗洲直取江蘇揚州,倒是符合該路金兵的前鋒在古泗洲與江蘇揚州之間的“安徽天長”、“大儀鎮”兩個地方遭遇韓家軍伏擊的史實。但第三種說法的缺陷在於:並未具體說明所謂的“兵分三路”究竟是指哪三路,因此,在給後人留下一個無限遐想空間的同時,也留下了一個難解的疑團。
其實無論哪一種觀點,都無法迴避一個比較“尷尬”的問題:一支三、四十萬的聯軍,即便是兵分三路,每路人馬也應當是在十萬人左右。如此龐大的軍隊,其前鋒部隊又怎會只有區區“數百騎”呢?即便史料中對金軍前哨的兵力記載有誤,但人數如此眾多的“中外合資”隊伍,又怎會在僅僅損失幾百人馬的前提下而兵敗如山,甚至被趕過淮河呢?
對此,史料中沒有給出一個非常合理的解釋。
2. 南宋軍隊:
韓世忠所部是當時南宋在長江下游北岸的一支孤軍,而韓家軍在1134年左右兵力總數已經達到四、五萬人,除去部分留守人員外,參戰的兵力應當不會超過四萬人。有些史料中記載韓世忠此次大戰統帥“十萬騎”,則屬於明顯有誤系列。韓世忠統帥的人馬從未突破過“十萬大關”(就算老韓想,趙構也不會讓),而以步兵為主的南宋軍隊更沒有哪支人馬出現過十萬鐵騎的盛況。
用兵如神,大儀揚威(9)
第二,金、齊聯軍撤兵的原因:
大儀鎮之戰後,金軍將進攻重點由“淮東”轉向了“淮西”,並攻佔了濠州、滁州、六合等地,迫使長江下游北岸的南宋軍隊全部退守長江以南。但看似攻勢猛進的聯軍,卻於1134年12月26日全線撤軍。而其退兵的原因,則是多方面的,很難說清孰重孰輕。
雖然,“大儀之戰”狠挫了聯軍的銳氣,打亂了其“迅速亡宋”的軍事部署,使聯軍雖一度兵臨長江北岸而不敢渡江南下。但,此戰卻絕不是聯軍回師的決定性因素。
造成金齊聯軍全線撤軍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三點:
1.合肥久攻不下:
位居安徽省中部的合肥,堪稱淮西地區的第一軍事重鎮。如果不能攻陷合肥,即便渡過長江也會有非常明顯的後顧之憂。金、齊的軍隊雖然曾經一度圍攻合肥,但1134年12月18日,從長江中游趕來救火的岳家軍及時趕到,擊破了其最後一次攻勢。
2.糧草不繼:
遠離後方作戰的金軍隨著寒冬歲末的來臨,逐漸出現了“糧草不繼”的不利局面。據史料記載“會大雨雪,糧道不通,野無所略,至殺馬而食”。
3.金太宗病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