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小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性永遠像女神般被欣賞,憐愛,由衷地讚頌。他越讀越感到他的母親就活在這些字裡行間,有著薄霧般不確定的面孔、動作和聲音。
一次,水明將《失群的鳥》拿到李重面前,用手指著裡面的一個詩句讓他看:
“女人呵,當你在家中走動著忙於家務時,
你擺動的肢體就像山間的泉水在鵝卵石中歌唱。”
然後他寫了一張字條問李重:為什麼身邊看不見泰戈爾讚美的那些普通女人。“我懷疑她們是否真的存在於書本以外,即使不在天水塢。”
通常,李重總會對水明的問題用他聾子特有的大嗓門認真地講解一番,無論那問題是什麼。可是那一次,李重看了他寫的字條卻什麼也沒說,只是點了一袋煙抽起來。擦火柴時,他的手因為發抖,擦了幾次才點著。之後他就眯起眼睛望著窗外,再沒有解釋什麼。那是他第一次沒有回答水明的問題。
回到天水塢後,水明總做一個相同的夢:他獨自在一個炎熱無邊的大漠裡跋涉,。邊走邊向前方張望,等著海市蜃樓的出現。
夢是由一個故事引起的。在喬縣中學讀書時,他的老師李東光給大家講過一個探險家的故事,也是一個關於海市蜃樓的故事。一個喜歡探險的年輕人和一個阿拉伯人嚮導在撒哈拉大沙漠裡迷了路,在斷糧斷水的絕境下,沙漠的前方出現了一大片河流和綠洲。奄奄一息的探險家看見後一躍而起,極度虛弱的身體因有了希望而產生出不可思議的力量,竟支撐著他在綠洲消失之後又向前走了一天。可是那個阿拉伯嚮導看見那片綠洲後,就沮喪地閉上了眼睛。因為他知道那隻不過是沙漠中的海市蜃樓,是光線的折射對人類眼睛玩的把戲。他在探險家剛離開不久就再也沒有星來。
故事講完,李東光問大家那個探險家、阿拉伯嚮導和海市蜃樓各自都代表了什麼。很多人都認為,探險家因為相信了假像而非科學,所以是個失敗的幻想家。阿拉伯嚮導相信科學,能辨別假像,是個實事求是的人。而海市蜃樓則是生活中的陷阱,理智的敵人。還有人認為,探險家雖然多活了一天,但最終還是和那個嚮導一樣都死了。還有不少人雖然同情探險家,但也都認為他是可笑的。
水明記得李東光聽完大家的回答就在課堂上來回踱步,什麼也沒說,似乎在等待有人能說出與這些回答不同的看法。但是他一直沒等到。最後,他站定在講臺上,說出了讓所有人感到意外和難以忘懷的話來。他當時表情嚴肅,因為激動眼睛發著光。
“我認為,探險家代表了人類的探索精神,包括對外的地理意義上的探索,也包括了對自身內在的精神世界的追尋和探索。不錯,他最後很可能也沒走出沙漠,就象我們有一天都會開這個世界一樣,所以死亡並不是我們要討論的問題,早一天和晚一天死的區別也不是我們要討論的事情。但是那個代表希望的綠洲的出現,不論真假,都使探險家的生命在最後一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希望和信念的確與科學無關,看不見摸不找,無法測量,但是卻能讓平庸的生命有了色彩、追求和動力,甚至能產生出科學不能解釋的奇蹟。那個阿拉伯嚮導雖然更聰明,卻因為失望和絕望沮喪而死。同學們,現在地球上已經沒有地理意義上的新大陸讓你們去發現了;但更多的、無限的新大陸就存在於我們的頭腦中,存在於人類向內對自身的探索中,那才是真正等待你們去開發的新大陸。在那裡進行探索,人類將會獲得比地理探險的價值更大的收穫。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希望你們都是勇敢的人類心靈的探險家。科學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人對自身的瞭解更是。這解釋了為什麼世界上科學發達的地方同樣可能是沒有希望的地方。。。
水明記得那天自己和一些同學下課都沒有動,他們都感到內心有什麼東西被觸動,然後被永久地改變了。
從李重家借書未果的水明從楊樹林回到了家,看見收了一天麥子的父親已經睡著了。水明白天也參加了收麥,也很累,但是他根本睡不著。黑暗中,他的腦中開始飛快地轉動著不期而至的各種念頭。他先想到李重為什麼今天沒有按時回家吃飯,想象著他獨自坐在地裡抽菸,一邊望著空曠的田野和落日的情形。然後又想起這個全村最有學問的人和他的老婆蓮芯。李重書讀得多,見得多,懂得也多,那次不回答自己關於泰戈爾筆下的女人的問題,必有他自己的道理。他又想起了李重的老婆,那個會繡花,獨自生活了很多年的女人。。。每次見到她,自己都會有被母親關照和環繞的感覺。
躺在炕上聽著父親一起一伏的鼾響,水明第一次在六月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