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就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會組織報道,參與軍事訓練。
其實說白了,欒奕制定的這套所謂聖田制度壓根就是對數年之後曹操制定的軍屯制度的抄襲。
在東漢這個時代,遇到戰事的時候,往往都是臨時下令招募兵勇。也就是說,很有可能招募來計程車卒別說作戰經驗,甚至可能連兵器都沒有碰過,多數都是家裡解不開鍋,混到軍隊裡來混餉吃糧的。像這樣的部隊,作戰能力可見一斑。
在這一點上,軍屯制度,也就是現在欒奕搜用的聖田制度便體現出了他的優越性。在聖田上耕種的百姓閒時為農,戰時為軍,在保證農業生產的同時,還不耽誤作戰能力的養成。同時,在聖田上耕種的百姓,感念教會以極低地租將土地租賃給他們,做起戰來必是更加英勇,忠心也可得到保證。可謂一箭三雕。
不過,軍屯制度同樣有著他的缺陷,每週一次的訓練仍顯不足。欒奕知道,職業軍人制度可彌補這一問題。但是在東漢這個人口稀疏,效率低下的時代,豢養一支上萬軍馬所需支付的餉銀倒還好說,但每日消耗的糧食卻足以用海量來形容,根本供應不了多久。無奈之下,欒奕只得聖田制度、職業軍人制度雙管齊下,在聖田耕農之中擇取1000身強體壯者加入護教軍。這支1000人小隊,抽出300人由雄獅騎士典韋親自率領,配鞍馬、弓矢、長矛,組建聖殿騎士營;餘下700人,分為300、200、200三隊,分別配以刀盾、長矛、弓矢,組建聖堂武士營。
聖堂武士、聖殿騎士二營結合,成為未來聖母教對外征戰的中堅力量。
之所以這麼急著建軍,除了拱衛聖母教在濟南國的教權之外,欒奕還有一層深意。那便是為了防備明年即將而來黃巾起義。
收攏權利、建立軍隊,穩定後方過後,欒奕深知聖母教才是未來在亂世贏得一席之地的關鍵,為此他以最快速度重修聖母教歷山總堂,並將之更名為聖?女媧大教堂。新的聖?女媧規模更甚以往,乃原總堂、工廠、別院合而為一合建而成的。至於工廠則被欒奕遷到歷城縣北濼口鎮附近,那裡鄰近黃河、濟水,便於藉此時清澈的黃河開展漕運,將生產處的物事運往北方各州。
同時,欒奕還在濟南遍建教堂,但凡縣城,城中必有一座教堂,並以教堂為源點,蛛網一般將查經班、教會禮拜點分佈進了各個村落,實現教會據點在濟南國內全覆蓋,將聖母的福音廣泛傳揚。
聽起來,一口氣建這麼多的教堂似乎是件很巨大的工程。實際上確是不然。
在這一點上,欒奕還需感謝巫蠱教教主楊牟,他在濟南經營二十多年,花大力氣四處修建了很多廟宇。現在巫蠱教亡,欒奕白白撿了個便宜,把這些廟宇收羅了來,稍加整改、裝潢、填入連椅等傢俱,砸碎舊神像,換上新聖母塑像,再從教會學院藝術專業請來幾位畫匠,模仿聖?女媧大教堂的壁畫在各地方教堂牆上繪製幾幅壁畫,便可邀請當地信徒前來禮拜了。
此外,欒奕還將一批信仰堅定、對教會忠誠且能說會道神僕派往比鄰濟南國的各州各郡,東面青州、兗州;西面陳留國及包括老家潁川在內的豫州諸郡;北方冀州;南部梁國、徐州……在各地郡治所在地建立教堂或據點,查經佈道,傳播聖母教思想。
在對外傳教過程中,欒奕採取了更為積極的傳教手段。提出,各州百姓但凡願到本地教堂參加禮拜,在一次禮拜時,可免費從教會領取5斛粟米,或25枚大錢。若是他能在隨後的日子裡拉親朋好友到教堂來參加活動,每多拉一人,可再領粟米2斛,或16枚大錢。他拉來的下線若是還能再拉下線。下線在領取2斛粟米獎勵的同時,他還可以獲得1斛粟米或8枚大錢的獎賞。下線的下線再拉下線,他仍可得半斛粟米或4枚錢……下線的下線的下線……
總之層層遞進,每低一級獎勵減半!
生活在21世紀的人一眼便能看出,這哪裡是傳教,簡直就是**裸的傳銷。
欒奕總覺得,用這種到教會禮拜與物質掛鉤的模式實在太過功利。可是,半年多後黃巾軍便要席捲大漢,亂世即將來臨,時不我待,由不得穩紮穩打。至於到教會來參加禮拜的那些人到底是衝信仰而來,還是粟米……
在這一點上,他對自己一手建立的聖母教有著十足的自信。百姓們最初參加禮拜肯定是衝粟米來的,這是人的天性,便宜不佔白不佔,別說貧窮的東漢,就是21世紀的未來也是如此。君不見,後世那一個個健康保健講座上座無虛席,坐的不都是些妄圖領取免費禮品的成年人嗎?
可是他們真的領到免費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