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不進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菡子自稱“女兵”,大家也叫她“女兵菡子”,這是名副其實的。因為她本來就是新四軍的老戰士,在朝鮮又到過上甘嶺,經過上甘嶺的惡戰。我在朝鮮西線活動,沒有到過上甘嶺,但卻看到過來自上甘嶺的兩件東西:一件是一棵松樹的樹幹,樹幹從上到下嵌滿了密密的彈皮,且燒得全身烏黑,其表皮已燒成了焦炭;一件是來自相反方向的兩顆炮彈在空中相遇,小彈頭鑽進大彈頭中去了,乍一看看不出是什麼東西。這兩件東西,志願軍作為不尋常的禮物送給了朝鮮。志願軍歸國時我在元山博物館看到過,真是動人心魄!女兵菡子就是在這樣的陣地上,與英雄們一起堅持著,常常經歷著十萬發以上的炮彈的轟擊而毫無懼色。也許可以把她比做是一枝開放在烈火和硝煙中的紅花吧。因此,我必須在她的稱號前加上“我們的”女兵菡子!
菡子是個溫柔、謙遜和感情豐富的女子,同時卻又貫穿著堅毅、頑強的兵的特色。作為一個作家,她大部分時間都泡在生活裡,生活在群眾中。她曾說:“我是《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不折不扣的信徒,八年在工地、工廠,其餘都在農村。其中一年半的軍事生活,在朝鮮和越南,有點志願軍的性質,經過的艱險,也不亞於從前。與其說我是個‘專業作家’,還不如說我是一個具體的工、農、兵或者他們的幹部。人民大眾主宰著我的一切,我的優點和缺點,他們瞭如指掌。困難時期相濡以沫的情景,不僅當時是我的精神支柱,什麼時候回想起來,都叫我淚流不止。”
我想,這段話可以看做是《菡子文集》的一個註解。菡子正是因為有了這樣豐厚的土壤和生活積累,對群眾有這樣深厚的感情,她才取得了這樣優異的成就。
菡子最大的貢獻在散文。雖然她不無遺憾地說,她沒有什麼長篇鉅製,其實在我看,這不是什麼遺憾。每個作家都有所長,也有所短,並不需要那麼全面,門門都好。何況菡子發表於1945年的成名作《糾紛》,至今看來,還是高水平的,即使放在趙樹理的小說中,也並不差。此後她又寫了很好的短篇《綜絲事件》、《萬妞》等,這說明菡子並非不能寫小說,只因後來她鍾情於散文並致力於攻取散文高地,所以散文的成就也就特別突出。她已經給世人留下這麼多動人的、美麗的散文,還有什麼遺憾呢!
菡子散文的特色在於其深厚的情感、俊逸的文筆和濃郁的詩意。文集中所收的大部分是這類散文,有些則類似於小說,但也帶有散文的格調。像收入本集的《玉樹臨風》和《紅葉無恙》都是主要描寫她的女兵生活的。寫朝鮮戰地生活的還有《和平博物館》、《石洞里人家》、《從上甘嶺來》、《和黃繼光相處的日子》等。《這是我的兒子》也寫得非常感人,充分展示了烈士李家發的父母那種豪邁的感情。
我對集中的《鄉村小曲》,尤其讚賞不止。這篇長篇記事散文,生動而具體地又是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和群眾血肉相連的關係。在生活中,她不是站在群眾的旁邊看,而是也作為群眾中的一員勞動著、實踐著。她拜老農為師,向老農學習優美的“鋤步”,使留下的莊稼好似一篇簡潔的散文;她為自己製作了“菡子扁擔”,為群眾挑水、擔泥;她還兼任了蔬菜隊的副隊長,在天將黎明時,和隊員們一起面不改色地把屎尿收入蔬菜隊的大桶。此外,她還兼做內科、外科醫生和心理醫生,隨時為群眾服務。因此,怪不得她在群眾中贏得了親人們的熱愛。在共渡饑荒的歲月裡,一個鄉村老大娘曾把十幾斤紅小豆裝在一隻口袋裡託人捎給她。當她在千里之外捧在手中時,竟不禁號啕大哭起來。今天,我們的作家有多少人能同群眾有這樣生死與共的聯絡呢?總之,她完全融化在群眾中,群眾也真正溶進她的靈魂中。她透過自身的行為使黨和群眾合成了一體。同時她也從內心裡領略了勞動之美和勞動者之美,並使這一切都流淌在她優美的散文中。我可以說,達到這樣境界的作家是不多的。
文集中還有一篇《重逢日記》,引起過許多人的注意。這是一篇寫她的情感史的重要篇章。她和她年輕時的愛人離異了許多年,晚年時卻相逢在一個醫院裡。她每天都去看望他、撫慰他。這篇《重逢日記》就是記述重逢期間的故事,其纏綿悱惻,詩意濃郁,可稱人間至文。
菡子沒有孩子卻十分熱愛孩子,她以母親的心寫了不少孩子的故事。如《小牛秧子》、《金金》、《白雲就是媽媽》、《五顆小小的心》、《士兵的種子》等等都是優美的篇章。
其他佳作甚多,也難以一一列舉了。
菡子在回答“我為什麼寫作”時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