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史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坦誠無隱的剖示著對佩蓉的傾慕,甚至向他求計:
“莫非朕有甚失德之處,為謝大家所鄙……納蘭侍衛,唐代太宗以魏徵為鏡,朕恐有失德之處,而不自知,若有所見,不妨明言。”
“皇上英武聖明……”
容若躬身,感嘆萬端,只怨造化弄人,一致於此!他敬愛皇上的英明,同情皇上的痴情,可是,皇上痴情戀慕的,偏偏是佩蓉……他的佩蓉!
宮闈之間,本是猜疑最多的地方,佩蓉纖弱敏銳的心,感到了極大的壓力和痛苦,自從皇上頻頻光降儲秀宮,她便失去了原先超然的地位,甚至成了莫名或羨、或嫉的物件。
她本來只願心止如水的生活下去,然而,無端風雨驟來……她強自撐持,卻明顯的消瘦了、憔悴了,幾乎弱不勝衣,卻更動人愛憐。
憔悴的,不僅是她,容若更是情思輾轉,忐忑難安,尤其,宮監傳出後宮已有長風起於蘋末的跡象,他憂心忡忡,只能發為詞章,寫他的憂懼,寫他和皇上間,那難以言宣的微妙關係。
在陪侍皇上鴛蒞儲秀宮時,他藉著目語傳達,在瓶花間,留下了他的方勝。
佩蓉在皇上起駕後,立即取得了方勝,是詞,不止一闋,密密麻麻的蠅頭小楷:
#滿宮花
盼天涯,芳訊絕,莫是故情全歇?朦朧寒月影微黃,情更薄於寒月。
高梧溼月冷無聲(8)
麝煙銷,蘭燼滅,多少怨眉愁睫,芙蓉蓮子待分明,莫向暗中磨折。
#減字木蘭花
花叢冷眼,自惜尋春來較晚,知道今生,知道今生那見卿?
天然絕代,不信相思渾不解,若解相思,定與韓憑共一枝。
佩蓉流著淚,也噙著笑……
詞是尖銳的,甚至是殘忍的,但,佩蓉沒有激動,沒有怨恨;她知道,容若是在怎樣的心情下,寫出這樣的句子,他憂懼:“芙蓉蓮子待分明,休向暗中磨折”;他悲憤:“若解相思,定與韓憑共一枝”。
她確知了一點:在容若心中,她始終是他的妻子,不是嗎?
“若解相思,定與韓憑共一枝”,她想起那古老悽豔的故事:
戰國,宋大夫韓憑,妻何氏,絕色,為宋康王所慕,乃下韓憑入獄。韓憑在獄中接到何氏傳書,言從死之志,於是韓憑自殺。其妻暗腐衣服,與康王登高臺,趁康王不備,縱身投下,康王抓住她的衣服,衣裂人墜,留遺書於帶,求合葬。康王惱怒,故意將二人分隔而葬,遙遙相望。也許是精誠感動天地吧,一夜之間,梓木生於二墳,根交於下,枝連於上,有二鳥如鴛鴦,悽於枝上,交頸比翼,且暮悲鳴……
“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她,是他的妻子!她想起那年七夕……那一天,他表白衷素,她芳心暗許……
何必花燭?何必洞房?只要他和她兩顆心認定了那密約深盟。
“容若!你怕什麼,擔心什麼?”
“芙蓉蓮子待分明”?容若怕“露冷蓮房墜粉紅”嗎?她捲起袖子,那白皙玉臂上,宮砂殷然如血。
不必再擔心什麼了,她將保留著芙蓉般的純淨,歸向……寂滅。
就著燭火、她焚去了所有方勝;她不必留,那些字句,已鏤在她心頭……
太皇太后為後宮的傳言,也深為困擾,她認為與其這樣情況曖昧不明,引得揣測不安,不如干脆冊封,納入後宮,或讓佩蓉出宮,斷絕臆測。她無法瞭解,一向果決的皇帝,何以如此拿不起,放不下。便溫和暗示:
“明年春天,六格格得招額駙了;謝姑娘這‘公主師’沒個名分,便不能留在宮裡。皇帝要有什麼打算,可得早日決定!”
康熙有了決定;在明春,六格格大婚前,不管佩蓉態度如何,都要冊封了!
此事還在醞釀,儲秀宮中傳出謝大家病倒的訊息。而且,有愈加沉重之勢。
“紅顏薄命!”
同樣的四個字,有的出以惋惜,有的出以感嘆,也有的,幸災樂禍。
佩蓉自知今生與容若已無團圓之望;皇上冊立之志已堅,即便退一萬步,她出了宮,為了避免皇上猜賺;為容若招災惹禍,她也不可能嫁到納蘭家了,唯有古佛青燈,了此一生。一念至此,了無生意,本來纖弱的身體,何堪負荷排山倒海而來的斷傷?不旬日間,便已病骨支離。
心病本已難醫,何況她生趣已失,見粒而嘔,藥石難進。
康熙心痛如搗。到佩蓉病至垂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