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時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也對這件事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這場與易捷航空的交易對我們來說很關鍵,我們必須克服一個很大的障礙——這個低成本運營商想要達到西南航空那樣的運營水平,同時還要使用與波音737的效能相媲美的飛機。所以空客必須盡一切努力使自己的價格比波音更低,這樣才有可能拿到這批訂單。”
事到如今,空客和波音都開始認真地考慮,將這些單過道客機的報價減少40%或者更多。此外,他們還需要根據客戶的不同型別來分別進行更進一步的價格讓步。
在2004年底到2005年初的短短4個月時間裡,空客和波音之間傳出了很多新聞。2004年12月,波音在低成本飛機市場中的一連串失利,導致了空客銷售實力的極大增強。波音的高階銷售主管託比·布萊特(Toby Bright)也因此被另一名很有威望的管理人斯科特·卡森(Scott Carson)取代,因為後者曾經在波音的商務客機部門從事過多項重要工作。
卡森的職業生涯,從忍受波音混亂的企業文化和管理到慢慢對商務客機部門產生興趣,一直都在向著更高的方向發展,但其中也充滿了坎坷。波音內部有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官僚主義,特別是在銷售運作方面——你可以在美國、歐洲,以及包括北京和上海在內的亞洲地區聽到類似的抱怨。一家著名的美國公司在中國地區的副總裁曾經評價:“比起空客來,波音過於官僚主義——它在中國地區的銷售人員完全是由美國人組成的,而不是中國人。而空客的銷售人員和我們公司一樣,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當有問題出現時,波音的那些員工就會說他們必須要到西雅圖讓總部來進行決策,這一做法顯然很不正常。”
一位波音高階副部長也說過:“大多數的外地員工都是從西雅圖直接任命出去的。我們分支機構的員工沒有幾個是土生土長的,而且在那些地方,本地人的職位都比他們本應被安排的要低。當他們表現很出色時,總部的員工就會想方設法把他們趕出公司。”
2004年12月23日,《華爾街日報》刊登了一篇很長的文章,以正式的語氣嚴厲地批評了波音在與空客競爭時所進行的一些不恰當舉措。文章提出了波音的好幾項不足之處,向讀者說明了這個公司銷售人員和銷售方法中存在的問題。
這篇文章的刊登在航空產業和相關的觀察家中引發了大範圍的討論。波音的前任執行長哈里·斯通塞弗不得不出面為自己公司辯護,但他也在一些波音的高層面前表示,這篇文章所說的情況的確屬實——他對自己的隨從們說:“這篇文章大約說對了98%。”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2章 爭奪市場(7)
幾位波音的員工都表示認可這篇文章的觀點,其中的一個主管說:“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我們公司在飛機銷售和市場營銷方面長期存在的缺陷。”
一家航空公司購買三四架飛機的意向就能導致空客和波音進行你死我活的爭鬥,可波音的管理層如何才能克服它銷售操作中的不足和混亂的情況,從而贏得勝利呢?既然哈里·斯通塞弗承認文章所提到的問題,那他為什麼不採取措施來解決呢?退一步說,艾倫·穆拉里(Alan Mulally)為什麼不著手處理這些問題呢?要知道,他從1998年起就擔任波音商務客機部門的部長兼主管了,此前還當過很多年的高階副主管。從1999年開始,空客每年獲得的訂單數量與波音持平,2001年就趕超了波音,2003更是比對手交付了更多的飛機,難道波音面對這種情況就沒有什麼想法?
在被問到是否會考慮辭退穆拉里時,斯通塞弗只是說:“的確,有時很難讓艾倫用心地解決這些問題。不過我們已經召開了一次重要會議,這次他會認真起來。”
這篇文章還引用了和飛機制造產業關係密切的一些重要航空公司發表過的言論:“波音的高階管理層應該準備好提升自己的競爭能力,否則他們只有接受被空客佔領市場主導地位的痛苦。”這句警告是由國際金融租賃公司(International Lease Finance Corporation,簡稱ILFC)的創立者和總裁史蒂芬·愛德華·哈滋(Steven Udvar…Hazy)提出的,這家公司是波音和空客生產的飛機最大的買家。
承認這篇文章所述屬實的那些波音管理者們對這種情況表現得十分壓抑——他們在公司做任何決策都要由董事會來定奪。其中的一位主管抱怨說:“空客的方式完全不是這樣的,它的人員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