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還(時六軍上隴西,五軍敗績,卓獨全眾而還),他因此被朝廷封為邰鄉侯,食邑一千戶,所部人馬屯紮於關中地區的扶風郡。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由功臣變成朝廷的心腹大患
董卓為朝廷身歷百戰,立下赫赫戰功,自己的地位也不斷擢升,不久,朝廷拜他為前將軍,這是前、後、左、右“四方將軍”之一,僅次於大將軍、車騎將軍、驃騎將軍,董卓進入到帝國頂級將領的行列。與同樣出身於涼州的張奐、段熲、皇甫規、張溫等前輩相比,董卓卻走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張奐、皇甫規包括以後投靠了宦官的段熲在內,他們雖然有很強的軍事才能,但本質上卻具有士人的氣質,比如張奐就是個大學者,是《尚書》研究專家,培養了兩個書法家兒子——張芝和張昹,張芝更是被後世稱為“草聖”。他們這些人對朝廷都心懷敬畏,正統觀念很強,朝廷讓幹就好好幹,不讓幹也沒有怨言。但是董卓心中朝廷的觀念就淡得多,他從小沒受過那麼多禮教和經學的教育,經常跟少數民族部落首領打交道,把眼前利益看得重,把名節看得很輕。同時,經過多年與朝廷打交道,也逐漸把朝廷看透了,他明白只要你有實力,朝廷就離不了你,就得買你的賬,他想盡辦法培植自己的勢力,手下的將校也大都跟他一樣:講義氣、輕名節,只對董卓個人效忠,把朝廷的命令不太當回事。
所以張奐、張溫、段熲以及皇甫氏叔侄雖然論軍事才幹都不輸於董卓,論功績更不比董卓差,但他們都不是軍閥,而董卓是。據《三國志?孫堅傳》記載,張溫擔任西部作戰總指揮期間,董卓是他的手下,但董卓根本不買張溫的賬。一次,張溫拿著天子的詔書召喚董卓,董卓過了很久才慢悠悠來了,張溫批評董卓,董卓是不服氣,兩個人鬧得很不愉快。在張溫手下當參謀的孫堅看不過眼,走到張溫面前對他耳語道:“董卓不知錯反而態度不恭,應該治他奉詔不到罪,按軍法把他斬了。”
張溫是個好脾氣,以前陶謙在他手下也當過參謀,陶謙可不是印象中的謙謙君子,年輕時以臭脾氣著稱,他敢在酒桌上跟張溫公開叫板,嚴重藐視領導,但張溫最後也沒能把陶謙怎麼樣。張溫小聲對孫堅說:“董卓向來在涼州一帶有威名,現在殺了他,再在西邊用兵就少了依託。”孫堅見張溫不敢,但他仍不放棄,又歷數董卓三大罪狀,讓張溫下決心。張溫仍然不敢,對孫堅說:“你趕快下去吧,時間長了董卓會起疑心。”
韓遂後來殺了邊章和北宮伯玉、李文侯,吞併了他們的人馬,擁兵十多萬,成為涼州最大的反朝廷勢力。此時,東漢名將馬援的後人馬騰也迅速崛起,加上漢陽郡人王國等叛軍,幾路人馬捲土重來,又寇掠三輔,把關中西部重鎮陳倉(今陝西寶雞)圍了起來,朝廷派前將軍董卓與左將軍皇甫嵩共同出兵征討,這一次朝廷軍隊把韓遂、馬騰等部打敗。
隨著戰功的累積,董卓的個人勢力也快速膨脹,董卓不服管的問題引起了朝廷的擔憂,為了解除董卓的兵權,朝廷於中平六年(189年)下詔徵董卓為少府卿,這是九卿之一,正部長級,相當於皇家事務部部長,董卓哪有心思去洛陽伺候皇上,於是上書請朝廷收回成命,理由是其所部湟中義從以及秦胡兵等聽說他要走,都哭著喊著不讓,“牽挽臣車,使不得行”。對於董卓的抗旨朝廷居然沒有辦法。後來有人又想了個主意,改任他為幷州牧,讓他把所領的兵交給皇甫嵩後立即赴任。州牧位高權重,是絕對的封疆大吏,可董卓仍然沒興趣,他再次抗旨。
如果沒有以後何進誅宦官、袁紹召外兵入京、洛陽大亂等事件,董卓跟朝廷遲早會攤牌,最有可能出現的局面是,由他整合涼州正、反兩方面的各路人馬,自己割據稱王,當上土皇帝。但是,後來發生的事誰也無法預料,董卓在其中極盡推波助瀾之能事,最後又被掀起的大浪所吞沒,並且直到他死後,由他激起的這股浪仍然久久餘波未定。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叄 漢末最危險的職業是做外戚
東漢第一任皇帝劉秀還算是個明白人,他知道外戚專權的危害,為防止大權旁落而對外戚的防範極嚴,但到他的孫子和帝時,由於小皇帝只有十一歲,他的母親竇太后開始臨朝,從而造就了東漢第一個強勢外戚竇憲,從那時起一直到東漢滅亡,起起伏伏,綿延不斷,先後出現了竇氏、鄧氏、閻氏、梁氏、何氏等強勢外戚把持朝政。
外戚專權是東漢政治的一大特色,在大多數情況下,外戚、宦官、士人構成政治結構中的三個方面,就像一個不規則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