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魏晉時期是門閥士族最興盛時期,這司馬氏只所以能得到如此多的上品士族的支援,和其出身也不無關係。
這司馬遹貴為皇儲,大晉太子,因此自小就對其祖籍,祖先郡望等事蹟熟知。因此林易方能知道得如此清楚。
司馬懿,字仲達,就出生在這河內溫縣孝敬裡(河南溫縣招賢鎮)。司馬防育有八子,因字中都有一個“達”字,當時號稱司馬八達。司馬懿生於亂世,“常慨然有憂天下心”,“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朝廷正史上對這位“高祖” ;奇策善謀,輔政平亂,三朝託孤重臣,借吳刀殺關羽,用巧計困諸葛,殄公孫於百日,擒孟達於盈旬,除曹爽於須臾,去世辭封等事蹟是誇上了天,林易早已是熟記於心。
不過這司馬遹雖是對這祖先的高貴血統和英勇事蹟是耳熟能詳,但卻是第一次來到這祖籍之地。
這司馬故里所在的小村為什麼叫孝敬裡這麼奇怪的名字,自然是也有一段傳奇故事。據說這村北原是一座破廟。當年司馬卬的母親討飯到這裡,在破廟的舞樓下生了他。生他的時候是冬天,好心人在破廟門前放了半袋面,才沒把他母子二人餓死。他母子二就在此地安家,後來參加了趙國的軍隊,功成名就之後,司馬卬自然是不負鄉親們的厚恩,一直十分厚待他們。
因司馬卬對母親至孝,他在趙國當兵以及被封為殷王后,仍不忘母親生育養育之恩,特別是母親去世葬於孝敬後,利用戰鬥間隙他常回家祭祀母親,每次回去,便在距孝敬村東5裡遠的扒莊下馬,跪在地上叩三個頭,便步行到母親的陵寢處祭奠。為了張揚司馬卬的美德,人們便將生養司馬卬的村莊更名為孝敬裡。司馬卬死於楚軍亂兵之下,其後代子孫也遷徙至這孝敬裡。
這段傳說在正史中是自然沒有記載,林易只是從這溫縣商賈百姓的談話中所瞭解。
這溫縣本就是中原交通要道,況且又是當今大晉皇族祖籍所在,因此除了這南來北往的商賈外,城中還有不少慕名前來拜訪的儒生,這不大的縣城真是擠的好熱鬧。城中到處都是商賈走販,大聲叫喚著清化姜、芋頭、懷山藥等本地特產。特別是這鐵棍山藥。味道特美,號稱素食一寶,滋補佳品,真是神仙之食。連林易都忍不住動心。
出了這溫縣城,順著向北去的一條寬大的官道,這目的地就是這孝敬裡,也就是這皇族司馬氏祖籍所在地。還沒有到這孝敬裡,一座規模龐大的宮城就映入眼中,比那溫縣城要氣勢宏偉的多,只是卻是清淨了許多。已經是幾乎看不到百姓,除了那巡邏士兵的馬蹄聲和軍鼓外,這裡彷彿是如同獨立於這地方一般,格格不入。
原來這就是晉城,當年司馬昭被封晉王以後,欲圖霸業,便在他的家鄉溫縣孝敬裡大規模的築城建都,稱“晉城”。這城分內外兩城,內城叫安樂宮。就是司馬昭及其族人所住。外城有招賢莊,護駕莊,上花苑,校尉營等地。
尤其是招賢莊。因當年司馬昭在此設立招賢館廣招天下賢士而得名。50多年前,多少天下賢士跋山涉水紛紛來此投奔司馬氏,這才導致這司馬氏一族權頃朝野,最終代魏建晉。
這晉城可是繁華一時。直到當年司馬炎代替魏稱帝后,司馬氏子弟及其幕僚大多都搬到洛陽城後,這裡才逐漸蕭條起來。
林易還沒到這外城。就感覺到這周圍環境的緊張,到處都是巡邏的戎裝宿衛兵,五步一崗十步一哨,把這晉城真是包圍的密不透風。平民百姓都是十分在乎自己的祖籍故宅,何況這大晉皇室司馬氏,當然是重兵把守,族中忠厚長者守護。
這裡雖然是守備森嚴,但是自然是難不倒林易這些的人,他輕而易舉地就進入了這內城安樂宮內。這安樂宮和周邊的建築,卻是明顯不一樣,並不是這人字拱和一斗三升組合的結構這樣魏晉主流的建築結構,看其結構多像是東漢時期,這裡面大多建築更加古樸陳舊,不知是經過了多少歲月的洗禮,看來這就都正是那司馬氏家的祖籍故里,只是那司馬氏祖先殷王司馬卬的故址卻是難以找尋,這已經是500多年過去,已經是早已毀於自然風化或者戰火之中。
這安樂宮中,其中一處最大的古建築就是這司馬懿的故居。一副峨冠博帶,左手持寶劍於身後,身體微向前傾,面目安詳,一副老謀深算的司馬懿樣子已經呈現在林易的腦海中。
晉宣帝司馬懿和魏武帝曹操一樣,雖然沒有最終登基稱帝,無皇帝之實,皆是後人所追封,但確確實實是魏晉兩朝的奠基者。
公元238年(景初二年)正月,司馬懿帶兵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