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淒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東南之地,唐、魯並立,使得天有二日,國有二主,然而隆武登基在前,魯王監國於後,按法理,魯王理應退位歸藩,使南明至少在名義上實現統一,但無奈隆武帝血統太過疏遠,而朱以海黃袍加身,想要退下也不情願,何況擁立他的大臣,也不願放棄“定策”之功,擔心入隆武朝後不受重用,隨使得唐、魯逐漸對立。
中華自古以來,絕不允許國有二主的局面,浙東魯王政權中,大臣們隨即分為兩派。
大學士朱大典、督師錢肅樂、大將方國安等人為一派,他們都認為,“大敵當前,若同姓先爭,豈能成中興之業?且聖子神孫,總為祖宗疆土,今隆武既正大統,自難改易,若我監國,猶可降心以相從。”
他們認為,就眼下形式來看,隆武帝已經登基,自然不可能退位,而隆武朝廷已經得到了南方絕大多數的南明勢力的承認,而魯監國只憑浙東一隅與之相抗,乃極為不智之舉,所以他們贊成閩浙聯合,接受隆武朝廷的正統地位,勸魯王接受皇太侄之稱,去監國之位,以免浙東獨樹一幟,孤立無援。
可是,國舅張國俊,大將王之仁等人的另一派卻堅決反對,俱認為,“主上原無利天下之意,唐藩亦無坐登大寶之理。”
他們主張“先復金陵者為王”,甚至還有人說出“憑江數十萬眾,何難回戈相向”的話語,不惜動武爭奪帝位。
唐、魯之爭,使閩浙對立,但因此而引起的後果,亦使得原本實力就不強勁的魯王政權,內部也發生了分裂。
唐、魯兩個政權,都以反清復明為宗旨,但此時卻因為爭奪正統之位,嚴重削弱了抗擊清軍的實力。
九月中旬,魯王朱以海見朝臣分裂,其中不少人主張尊奉隆武帝,心中十分不快,隨宣佈退歸藩位,返回台州。
九月底,主張承認隆武朝廷為正統的大臣,開讀了詔書,但在國舅張國俊、督師熊汝霖等人的反對下,最終拒絕了接受隆武政權的詔書,重新迎回朱以海。
不久後,唐魯紛爭中,隆武朝的都御史陸清源被魯王部將所殺後,隆武帝也將魯監國的使者陳謙斬殺,使得福建與浙東的關係徹底惡化。
唐、魯爭立,使得南明的兩個重要政權,走向對立,唐、魯之爭從此愈演愈烈。
魯王和忠於他的大臣都很明白,僅憑浙東之地,無法與隆武爭位,為了儘早確定名分,隨決議大起浙東之兵,先克杭州,再復金陵,先拜孝陵,建立遠超隆武朝廷的威望,以復南都的功績,來登基稱帝。
十月上旬,魯監國與紹興城外,登壇拜天,晉封方國安為越國公,王之仁為興國公,並拜方國安為大將軍,節制諸軍。
不久後,魯監國朱以海又親自到錢塘江邊,犒賞大軍,每明士卒賞銀二錢,“責限過江,進取杭城。”
十月中旬,方國安、馬士英、王之仁,盡起浙東兵馬,合十萬眾,自五鼓從朱橋、範村、六和塔三處過江,直逼張家山、五雲山、八盤嶺等處,迫近杭城。
太湖上的陳子龍、吳易之軍,在援救江陰失敗之後,退回太湖,得知魯王起兵復杭,隨再次大起義師,逼近湖州,準備直插四安鎮,切斷南京清軍援救杭州之路。
江南之地,在諸路義師先後被清軍平定之後,再次風起雲湧。
杭州城內的清廷總督張存仁,連忙讓梅勒章京朱馬喇、濟席哈、和託、總兵田雄、張傑等人,起六萬兵,分兵三路,迎擊魯王大軍,又快馬報知感到南京座鎮的多鐸,調仙霞關外的博洛,引兵來援。
十月十八日,陳子龍用弟子夏完淳之計,命部將吳毅山詐開湖州城,大軍一舉擁入湖州,殺清廷知府,駐兵八千,策應魯王大軍。
多鐸聞之頓時大怒,命恭順王孔有德,領兵兩萬來攻,陳子龍見魯王之軍,與清兵戰於錢塘北岸,怕孔有德支援杭州,隨命義軍堅守湖州,並派弟子夏完淳前往杭州,與魯王大軍聯絡,商議協同作戰之事。
夏完淳來到杭州時,魯王之軍已經與清軍交戰六日,卻敗多勝少。
原本準備三路大軍合圍杭州的魯王大軍,還沒接近杭州城,便被清軍擋在了離城甚遠的,張家山,五雲山,八盤嶺附近。
夏完淳首先來到位於八盤嶺的方國安營塞,只見方部官軍靠嶺紮營,山下不遠處便是清將梅勒章京和託和總兵田雄的營塞。
方國安接見夏完淳,完淳問道:“魯王欲取杭州,大將軍為何據山而守耶?”
“清兵甚精,攻六日,不能破,反為其敗,因而借勢而守。”方國安嘆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