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站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情。所以,這個對話中的老者如果不是娶那個女子為妻,子女也不會有什麼意見。但是一旦看到他可能把這個女子變成將來爭奪財產的一分子,整個事情的性質就變了,即便父子關係為此破裂,也要力爭把這個女子趕出門去。這時候,日本的子女是不會顧及老人的感受的,因為他已經是“過去時”的人物了。對於“養育之恩”,日本不是看得很重。】
在這封信中談到了許多關於恩的觀念。一個人要讓別人,甚至是自己的子女感受重恩,那麼他只有冒險去改變自己的做法。他應該懂得他將為此遭受苦難。而且,不管他在給兒女們恩情時做出了多大犧牲,日後他也不應因此而居功自賞。利用自己的美德來“為自己目前的行為開脫”是錯誤的。25【25薩評:日本人有個有趣的習慣,就是拒絕解釋,至少是對於出現問題時進行解釋抱有非常負面的看法,基本都視為“為自己開脫”。因此,一旦出現問題,當事人的做法就是無論是不是自己的責任一律閉緊嘴巴,作為上位者,則堅決不能認錯,作為下位者,哪怕切腹自殺也不能辯解。如果切腹自殺後被發現是冤枉的,那是極大的光榮。但是,這套在封建時代和戰爭時代有效的做法,到了今天顯然和時代不合拍。日本人吃了不少苦頭以後終於也摸索出一種解決辦法,就是“集體承擔責任”。有了問題,無論是不是某人造成的,都由集體承擔罪責,也成了今天日本企業文化的一部分。】孩子們對此感到不滿是“自然的”,因為他們的父親未能堅持自己的初衷,他們有種“被出賣”的感覺。如果父親認為,自己在孩子們需要照顧的時候已全身心地犧牲了一切,而當子女們成人後就應該加倍關心照顧父親的話,那他就太不明智了。孩子們只會意識到所欠的恩情,而“自然地反對你”。
美國人對這種事就持有不同的觀點。美國人認為:在喪妻後把孩子撫養成人的父親是偉大的,他在晚年應當受到孩子們的感激,而不會認為孩子們的反對是“很自然的”。26【26薩評:在西方的觀念中,子女沒有干涉父母婚姻和私生活方面的權利,同樣,子女成年以後,也不會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左右。在中國和日本,最底層的社會單位是家庭,每個成員都有義務為這個最低的單位犧牲和服務,就像手臂之於身體的關係。而西方社會最底層的社會單位則是個人。】為了像日本人那樣理解這些事情,我們可以把它看做一種財務交易,因為我們兩國的文化在這一點上有很多共通之處。如果父親在一項正式的交易中把錢借給孩子,並要求他們到時要還本付息,那麼我們完全可能對那位父親說:“他們會很自然地反對你。”從這些意義上講,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日本人接受別人的香菸後,不是直接說“謝謝”,而是說“不好意思”。我們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日本人會討厭別人施加恩情。27【27薩評:其實日本人也談不上討厭別人施加恩情,畢竟對於善意誰也不會“討厭”。不過,日本人的習慣是對於“恩情”立刻回報,所以如果你送給一個感冒的日本人一片阿司匹林,他可能會在一分鐘以後還給你一個精美的書籤。對於這種“斤斤計較”式的報答,不瞭解情況的人很容易得出和本尼迪克特一樣的結論。】我們至少可以理解為什麼哥兒如此看重一杯冰水了。但是,美國人對有些事情是不習慣用金錢的標準來衡量的。比如,偶爾在冷飲店請一次客,父親對喪母孩子們長期的悉心照料,以及“哈齊”對主人的忠心耿耿,等等。但日本人卻喜歡這麼做。我們重視無附加條件的愛、善意、慷慨仁慈,而在日本人對這些情感卻要附加種種條件。接受了這類行為就欠下了別人的恩情,正如日本諺語所說:“一個人需要與生俱來的(非凡的)慷慨才能夠承受得了恩情。”
回報萬分之一的恩情(1)
恩情就代表欠了別人的債,因而必須還債。但日本人卻將“報恩”視為完全不同的另一個概念。在我們的道德觀中,人們經常會把這兩個概念混在一起,而形成中性詞,如obligation(義務)與duty(責任)。對此,日本人感到非常奇怪。這就好像我們對某一部落在進行金錢交易時,其語言對“債主”和“債務人”不加區分時 感到奇怪一樣。對日本人來講,給人恩惠實際上相當於一筆長期的債務;而報恩則是另外一回事,它必須是積極地而且是刻不容緩地償還。人們欠恩不是美德,而報恩卻是美德。人們為了報恩而致力於感激就是一種美德。
對美國人來說,要想理解日本人的這種美德,可以參照一下美國人如何看待金融交易,以及對違規行為的制裁措施。比如在美國,任何一個公民都應該如實地履行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