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 (第3/4頁)
別克陸上公務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害。
雖然問題多多,大伯都說不合算,比著荒地買還差不多,可是阿玉最終還是收下了這片地,甚至把這個村子邊上一圈都買了下來,總計有三百畝,就用外頭坡地的地價,只是他也不種地,直接種果樹,蘋果,柿子,山梨,葡萄,果樹底下種西瓜,用木柵欄把整個果園都圍起來。
不去說誰吃虧,誰便宜,在阿玉看來,他這是給子孫後代多留下了一份家業,就憑這也比留下銀票好多了,最起碼這東西人家偷不走,再眼紅也沒用,而且這果園,種的時間越長,就越是值錢,若是那天自家村子人口越發多了,周邊沙河沿岸的村落多了,說不得這果園還能賣出上等田的地價呢!畢竟他知道,這清朝還有二百多年的氣運,自己這一手還是很值得的。
至於那些果子,不管是以後賣錢還是送人,甚至是釀酒都是可以的,若不是這裡沒有茶樹,阿玉都想要弄點茶園了。他經歷了這麼多位面,深刻的意識到,什麼都沒有比土地更實惠的東西了,手裡這麼多銀票,他拿著都覺得不安,總覺得留下這些那是在變相的鼓勵自家孩子當個紈絝,還不如變成實物踏實。
看看阿玉如今的那些書,就知道他這種心態了,原本不過是當成一個裝飾一樣的書架,如今已經滿滿的了,還另外做了兩個更大的,並排而列,靠在牆邊,架子上各種市面上買得到的書籍幾乎都有,雖然這也是因為縣城的書店不大的緣故,可是這也花費了阿玉三百多兩的銀子。
不單是科考專用書籍和延伸理論參考齊備的和縣學有的一拼,醫學典籍齊全的讓人咋舌,還有其他的遊記,散文,史書,詩歌,散文等等就是兵法,雜學,道家佛家經文也能找到,比鎮子上的書店都齊全些。若是村子裡什麼時候出個讀書種子,都不用去外頭買書,只要在阿玉這裡抄上一本就行了。
大伯不知道阿玉到底有多少銀子,不過他知道不少就是了,從小寶不斷的讓人送東西過來,他就明白,自家這個侄子從今以後怕是不用為銀子發愁了,看看小寶送禮的氣派,就明白那個孩子估計是發達了,能在發達後這樣記掛著兒時的夥伴,那是侄子的福分,他堅信,這是兒孫自有兒孫福。
至於阿玉買書,買地,他更認為這是家業興旺的徵兆,有什麼能比書籍更能體現一個家的底蘊?只有讀書人家,那才是真正的好人家。甚至他還不斷的鼓動幾個繼子,好好跟著阿玉學習,若是有心,擠出時間,把阿玉的那些書抄上一遍,一來能更好的學習,二來還能給自己的兒孫們多些家底,只有讀書人家,清貴人,才會用書籍當做傳家之寶。擁有書籍的人家,也是最有可能代代興旺的人家。
大伯的這些觀點讓大伯孃很是認同,大郎他們也頻頻點頭,想想當初家裡最難的時候,若是當初自家親爹是個讀書認字的,估計就能在店鋪裡當個賬房文書,那裡還會在街上等活,遭受那樣的無妄之災!
至於秦石更是被揪著耳朵唸叨,要努力學習,和堂哥一樣,去考一個功名回來,也好讓爹媽臉上有光,就是才準備開蒙的阿玉的兒子,也備受唸叨。
等到阿玉二十歲那年,又順利考中了舉人,這一下子,大伯興奮的出了一趟遠門,去了老家祖墳上香,順帶把祖上三代的墳塋也遷徙到了白米山西南,他覺得這白米山就是自家的風水寶地,若不是自家在這裡住著,又哪裡有這樣的運氣,一下子從吃不飽,穿不暖轉換到了書香門第!
阿玉成了舉人,家中大門已經被敲碎了重新翻蓋,門口多出了一套代表著舉人身份的門戶,前院的倒座也被重新翻新,還往前擴了一大步的面積,對外開了門,一邊三間正緊的成為了學堂,另一邊三間成了醫館。而那硝制皮子的活計已經全都教給了大伯和三郎他們,當年房子建好之後,大伯就開始折騰著搬家,說是讓三郎在新屋子裡成婚,阿玉知道,這是大伯為了將來兄弟蕭薔做的準備,也不好阻攔,他也沒有把自己掙的家業全給了別的兄弟的打算,畢竟如今不是上幾次,自己沒有後代,無所謂,他總要為自己的孩子著想不是!所以到了如今那一溜的三進小院已經全都住了進去,頭一套是大伯伯孃帶著秦石,後面就是大郎,二郎,三郎。
阿玉的大兒子已經四歲,還有一個一歲的閨女,秦石也已經六歲,大郎的閨女三歲,還有一歲的小子,二郎也有了一個剛出生的兒子,三郎剛成婚不久,媳婦還剛懷上,老秦家人口興旺的讓大伯每一天都是眉開眼笑的。
阿玉成了舉人,老秦家自然立馬全都免了差役稅賦,至於別的村民也忙不迭的來找大伯,想要投獻,在官府裡把田地都記到阿玉名下,免去稅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