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男人挺好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內省是為了有益於你自己,是要讓自己變得更好。在我們有能力使自己變得更好之前,我們不可能有能力使別人變得更好。有人讀著如何內省的書,讀完後去看別人有沒有內省,這就又不是內省了。內省是要省察自己。
內省不是用思維進行的
內省是透過注意力的加強,看到自己的那些思維、情緒、行為表現等,它的關鍵是省察自身內在的實際狀況。
有些人會把內省與自我批評等同起來。在我們國家的思想教育之中,常常談及批評與自我批評。批評是基於一個標準,以這個標準衡量自己,沒有達到就批評自己,以使自己不斷地達到那個“好”的標準。內省與自我批評的不同是,內省只是看到什麼發生了,對自己的一種清楚的察知。其中沒有評判,沒有諸如我有罪過、我不好等等對自己的批評。
另外,對自己的狀況進行前因後果的探索、分析,這種做法也不是內省。內省不使用思考、分析推理等思維的能力。用一個思維無法看清另一個思維,它們在同一平面上。我們所說的注意力的加強,就是注意力要強於思維的意思。當你有了一個思維與另一個思維之間的空隙,或長或短的空隙,在空隙間你是平靜的,處於觀察狀態,此種觀察狀態下內省便有可能發生了。
對內、對外的警覺
警覺是指在鎮定之中覺察知曉。
有些人對外在的人和事物有很大的警覺,清楚地知道周圍出現了什麼情況,什麼人在什麼時間做了什麼,沒做什麼,有關事物的數量、放置地點、去向等等。這種警覺是運用感官捕捉外在的資訊,對於每一個人,這種清醒和警覺都是十分需要的。當然,你對警覺的範圍會有所選擇,和你有所關聯的那些資訊才會被關注。通常,你會按照自己的意圖、興趣自動地篩選警覺的物件。
以前習武的人要求自己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這是很高程度的警覺能力。如此高的對外的警覺能力同時需要擁有另一種對內的警覺能力。 對內的警覺能力是指能夠知道自己的思想活動、情緒、心靈感受、身體感覺的能力。當你一旦重視內心感受、身體反應,知道並且看清自己內在的思緒活動,那些內在的活動就不會再糾纏你、擾亂你,它們會離去,你的內在會逐漸變得簡單、清澈起來。
內省必須先對自己由內而外地有所警覺和觀察。當一個人的內在越來越寧靜透明、無雜念的時候,他便會自動地擁有很高的洞察、穿透和警覺力。時常入靜,保持簡單清晰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在不知不覺中獲得這些深層能力。
電子書 分享網站
2。 思維(1)
蘇格拉底的詰問式省察
距今2 400多年前,蘇格拉底就用思維的邏輯推理技巧,揭示出人們對自己所聲稱知道和相信的東西是不知道、不完全相信和無知的。甚至,對於那些早被經常使用的名詞定義,透過蘇格拉底的詰問,人們發現自己對其也都是無知的。
蘇格拉底只是運用了思維“雖不能達到真理但卻可以揭示非真理”的作用,透過運用思維的邏輯推理功能進行深入的詰問,揭示出人的思維定論本身都有反例,是自相矛盾的,思維概念與其相對應的真實之間存在鴻溝。
但蘇格拉底並不承認自己有智慧。他表明他之所以比其他人有智慧,是因為他知道自己什麼也不知道,而人們什麼也不知道,卻自認為自己知道。一個知道自己無知的人比本身無知卻不知道自己無知的人要更加有智慧。他說,人是無知的,真智慧單單屬於神。
儘管人不可能達致智慧,但蘇格拉底並不認為追尋智慧是無意義的。“未經省察的人生不值得過”。他的結論是,人依然應該透過“省察的”、“哲學的”生活嘗試擁有智慧。
當時,多數雅典人無法接受自己竟然是完全的無知這樣的一個事實,因此,他最終被雅典人判處極刑而喝下毒藥。①
①注:本段文字參考書目:
《蘇格拉底 ON SOCRATES》美國 霍普·梅著 中華書局2002年版。
生命體驗與思維
或許,人的進步就在於越來越知道自己的無知。而通常說的所謂“知道”是我們自以為的知道,這種自以為的知道有兩種情形。一種是透過生命體驗知道,另一種是從思維上知道。
生命體驗是一種用身心去親自感知、感受、體會的實踐。比如,一個人見過、品嚐過榴蓮,那麼,他即是體驗性地知道了“榴蓮”這個詞所代表的這種水果。另一人從未吃過榴蓮,他學習了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