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滄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是三藩控制的軍隊,甚至拒絕採購兵部制定的軍品,寧願自己製造。
這就形成了大德王朝軍工體系的一個獨特現象:朝廷的軍工體系處於一種不死不活的狀態。而類似於三藩那樣的準軍閥的地方勢力軍工體系,倒是紅紅火火的。
不僅僅是在生產規模上,就是在技術水準上,都超過了官方的水平。
若是和平時期,這個格局的弊端還顯示的不是太明顯。一旦發生大規模戰爭,別說戰爭動員能力的其他方面,僅僅是軍品供應上,就滿足不了需求。
賈珉生產這些常規冷兵器的另一個目的,就是掩蓋自己研發生產尖端火器的敏感性。
原因還是來自於對於兵部保守勢力的防範。
正是因為兵部的保守和幾大家族對於軍品的壟斷,所以,朝廷對於軍品生產的創新和進步,不僅不支援,反而時常打壓、排斥。戴植被貶黜,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賈珉的目的,就是要用常規的冷兵器生產,來掩蓋自己火器生產的敏感性對於保守勢力的衝擊。防止引起他們的強烈打壓和反撲。
即便是常規軍品的生產,賈珉也準備控制規模。不對現有的市場格局造成強烈的衝擊,不直接去挑戰幾大壟斷家族的核心利益。
總之,軍品這一塊,賈珉目前的戰略目標,除了自己府兵團的裝備外,他並不準備大規模地佔領多少市場。
目前他要做的,主要是儲備力量。
這種儲備,包括技術的儲備,生產裝置的儲備,技術工人的儲備和主要戰略原料的儲備。
等到將來一旦戰事需要,就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投入大規模生產。
這個思路,無疑是正確的。但是,隨之就產生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作坊的利潤有限。僅靠這樣的思路進行生產,必定是入不敷出的結果。
所以,為了維持這種儲備,就必須還有新的利潤來源。
這個新的利潤來源,就是即將在下窪子開展的第三塊業務——民品的生產。
民品的生產,沒有敏感性,也沒有壟斷勢力的打壓和官方的限制,而且市場巨大,利潤空間也很可觀。
這就是賈珉的以民養軍的戰略。
民品這一塊,主要有兩大市場,一是農具,二是家庭用具。
大德王朝是個農業社會,農業的生產方式,還是傳統的小農經濟,根本就沒有什麼規模化大農業的概念。
即使是一些較大的地主,採取的也是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土地雖然多,也不過是多個小農生產方式的疊加而已。
在這個方面,賈珉已經選擇好了產品。目前確定下來的產品有幾個。
一是播種器,可以實現一個人刨垵、點種、埋坑。把原來由三個人完成的工作,變成一個人一次性完成。不僅節省了人力,降低了勞動強度,生產效率還是原來的三四倍。
第二個產品就是玉米脫粒機。
原來的玉米脫粒,完全是人工的,用雙手把玉米粒從棒子上扒下來。用這種脫粒機,雖然也是人工的,但屬於半機械化的,效率大大提高,而且成本還很低,即使一個小農家庭,也是全可以承受得起的。一個只需500文錢,相當於2斤豬肉的價錢。
此外,就是水稻脫粒機和爆米花機了。
家庭用具,則主要就是一些廚具和農具,如鍬、鎬、鐮、鋤、鉤、钁、鏟、鍋等。
這些用具,原來都是各地城鄉的一些小鐵匠鋪打造的,生產效率低,質量也差。
賈珉採用專業化的大規模分工生產後,不僅質量上可以提高,還可以在生產效率上大大提高,因而在成本上,就具有了巨大的優勢,所以,市場前景還是非常廣闊的。
有了民品生產的利潤支援,就足可以支援其軍品的技術儲備和生產了。
這裡面,最為關鍵的,還是可以保持一支龐大的技工隊伍。這隻隊伍,在將來的大規模軍品生產中,可以立刻實現轉型。無論是在生產能力,還是技術傳承方面,都可以保持連續性。
在很大的意義上來說,戰爭能力,就是經濟能力,就是後勤能力。在具有相似的訓練水平的情況下,誰的後勤能力強,誰就是勝利者。
這個道理,跟賈珉前世的前方火力投送能力和後方後勤輸送能力,完全是一樣的。
這些話,是賈珉跟戴植單獨說的。
既然千里迢迢地把戴植請來了,賈珉覺得,自己就有必要把自己的真正思路告訴他。
這既是表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