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孤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房玄齡剛開始在隋朝做官,當過隰城縣蔚。觸犯法律,被除籍流放到上郡。
太宗攻取渭北,房玄齡手拄柺杖來到軍門外拜見。太宗一見,就猶如看見老朋友,任用為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玄齡遇到了知己,就竭心盡力。這個時候,盜賊流寇一旦被平定,眾人就爭相索求金銀珠寶,惟獨玄齡先收攬人才,招入幕府任職,如果有謀略的臣子和威猛的將軍,就私下和他們結交,使這些人都能夠竭盡全力效命。
逐步升遷並授予他秦王府記室,兼陝東道大行臺考功郎中的官職。
玄齡在秦府十餘年中,持之以恆地管理記錄典章制度。隱太子因玄齡及杜如晦是太宗親近禮遇的大臣,就十分痛恨他們,在高祖面前誹謗他們,因為這個原因他與如晦同時遭到貶斥。
等到隱太子要發生兵變,太宗就召見玄齡、如晦,令他們穿上道士的衣服,秘密潛入小門計謀商議。等到事情平定下來,太宗做了皇太子,提拔房玄齡為太子左庶子。貞觀元年,晉升為中書令。貞觀三年,任命為尚書左僕射,負責饌修國史,封為梁國公,實際上封給一千三百戶。奉命總領百官之職後,日夜操勞,竭心盡力,不想使一件事有失誤。看到別人有優點,就好像自己也有一樣。精明通達政務,整治訟獄文書,審定法令,追求寬平。選取人才時不求全責備,不以自己的長處來衡量人物,按才能的大小收錄任用人才,不分高低貴賤。
貞觀十三年,任命房玄齡為太子老師。房玄齡自認為任宰相十五年,屢次上表要求辭去相位,皇帝下詔鼓勵他但不同意他辭職。
貞觀十六年,加官升爵為司空,仍然總理朝政,依舊負責編修國家史料。房玄齡以年老為理由請求辭官,太宗派遣使者對他說:“國家長期以來讓你做宰相,忽然之間沒有宰相,就好象失去了雙手,你如果精力不衰不要再這樣辭讓。如果你自以為衰退,應該更要讓我知道。”房玄齡這才停止了。太宗又曾經回想先王創業的艱難,認為他是輔助帝王創業的功臣,於是作了《威鳳賦》自比,把他賞賜給房玄齡。
終身謹慎的郭子儀
終身謹慎的郭子儀
郭子儀(697—781),漢族,華州鄭縣人。祖籍山西汾陽。唐代著名的軍事家。武舉出身,高七尺三寸,勇武不凡。
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平定安史之亂而名揚天下,以84歲的高齡才告別沙場。天下因有他而獲得安寧達20多年。他“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舉國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聲譽。
在郭子儀家中,沒有家丁守門,無需通報任何人都可以到內院找他。有一次郭子儀在給夫人梳頭的時候,被外人看到了,一時間傳遍了京城,在封建社會男人給女人梳頭,可不是一件小事。郭子儀的兒子對輿論實在是忍無可忍了,找到父親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郭子儀說:“不設家丁看門,說明我沒有什麼見不得人的事;任何人都可以到內院來見我,說明我心懷坦蕩;我們這樣的家族,顯赫尊貴已經到了極點,如果我不這樣做,距離災禍就不遠了”。
李光弼和郭子儀同為唐朝著名將領。他們曾經同在朔方鎮當將軍。可是兩個人的關係並不太好,互不服氣。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提升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位居李光弼之上。李光弼怕郭子儀刁難他,曾想調到別的方鎮去。這時朝廷要郭子儀挑選一位得力的大將,去平定河北。郭子儀出以公心,推薦了李光弼。李光弼卻以為郭子儀是借刀殺人,讓他去送死。可是朝廷成命又不能不服從。臨行前對郭子儀說:“我赴死心甘,只求你不要再加害我的妻子兒女好嗎?”郭子儀聽到他冤枉自己的話後,流著熱淚對他說:“現在國難當頭,我器重將軍,才點你的將,願與你共赴疆場*叛賊,哪裡還記著什麼私忿呢?”李光弼聽了非常感動。兩人手扶手相對跪拜,前嫌盡釋。
唐代宗大曆二年(767年)十二月,有人掘了郭子儀父親的墳墓,可是盜賊卻沒有抓到。人們懷疑是朝中宦官魚朝恩指使人乾的,魚朝恩一向嫉妒郭子儀,並向皇上屢進讒言,一再阻撓皇上任用郭子儀。郭子儀對於祖墓被毀的原因心裡也是明白的。他入朝時,皇帝先提起此事,郭子儀哭奏道:“臣長期主持軍務,不能禁絕暴賊,軍士摧毀別人墳墓的事,也是有的。這是臣的不忠不孝,招致上天的譴責,不是人患所造成的。”滿朝的公卿大臣原來都很憂慮,怕郭子儀鬧出事端,聽了他的回奏後,都對他無限欽佩。郭子儀想到的是國家安危事大,朝廷的安穩遠比自己私事重要。
郭子儀功德越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