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寒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怎麼樣,我勸你還是聽我的話,跟著我們乖乖的走吧…”看著洛伊諾憤怒的樣子,嚴紹在一旁輕輕的笑了笑,勝卷在握的樣子。
看著他這個樣子,洛伊諾又是一陣惱怒,握著劍的手也因為這個而攥緊了。
儘管的確是實力不如人,可是洛伊諾卻並不打算就這麼投降認輸,在光輝之神騎士的信念裡面,似乎也沒有實力不如人就必須要認輸的想法存在。
儘管這麼做的話,很有可能自己這些人一個人也無法活下去,可是對洛伊諾來說,他寧可就這麼驕傲的戰死在神殿裡,也絕對不願意束手就擒的跟著一群北地人到陌生的地方去。那樣的話,豈不等於是任人宰割。
洛伊諾好歹也算是出身自貴族家庭,對於歷史上發生的一些事情可謂是知之甚深,很清楚在歷史上有許多次的戰爭,都是其中一方明明有拼命的餘力,可就是因為心存僥倖選擇了投降,最後的結果就是再也沒有還手的餘地,只能淪落到任人宰割的地步。
這樣的事情,即便是在地球上也同樣發生過,而且恰恰就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這件事還有一個名字,【刀刺在背傳說】
刀刺在背傳說(又譯為匕首傳說或背後一刀傳說),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德國流傳的傳言。由於德國戰敗,不少德國民族主義者懷恨在心,就用這個傳說譴責外國人與非民族主義者出賣德國。
大多數德國人曾支援或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的開始,在最初的確消除了德國社會的分化。不過,隨著戰爭的變化,原本的分化再度出現。天主教徒、社民黨人與猶太人對戰爭之熱情減退,令其對國家的忠誠受到質疑。藉助戰爭發財的人士與參加罷工的工人也遭到批評。弗里德里希?阿爾弗雷德?克虜伯就因為替交戰雙方提供軍備,而遭到別人的譴責。個人利益往往被其他行業牽引著。德國政府設立最高價格管制以干預經濟,而商人則以轉移生產目標作回應,造成物資短缺。以上情況令社會緊張,經濟秩序受到破壞。在1917年,單單在德國就有五百次罷工,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英美傳媒經過密集的宣傳戰後,成功塑造了德意志帝國具有普魯士式軍國主義與犯下危害人類罪的惡名。魯登道夫曾經斷言,協約國要求之和議將與德拉古式條約無異。然而,德國人並不相信他的理論,卻深信威爾遜的十四點和平原則。社會主義者、自由主義者以及德國社民黨在戰前早已是德國的著名民主派,協約國承諾和議與在其後恢復德國主權,更贏得以上黨派的一致贊同,大力支援停戰。戰爭持續下去,德國的盟國也開始質疑打仗的理由。
然而,凡爾賽條約出乎德國人意料之外:德國必須割讓約一成的領土、讓萊茵蘭非軍事化、讓法國佔領薩爾區和付出大量賠款(分七十年還債,直到1988年)。對於他們來說,最重要的還是戰爭罪責條約:德國必須承認對發動戰爭的全部責任。
德國投降後,盟軍從沒有佔領德國領土,而當時西線的德軍仍在法國北部。而且,當時列寧與德軍議和,在3月俄羅斯簽訂了佈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奪得大量俄國在東歐之領土與賠款。這代表德國打敗了俄羅斯,也表示當時德國仍有勝利之機。於是,很多德國人都深信德軍所向披靡,根本沒可能會戰敗。
許多德國人將德國戰敗的原因,歸罪於當時的賣國政府,還有就是在戰爭期間拖後腿的那些人,包括猶太人…
至少德國人認為,如果不是這些傢伙的話,德國是不可能會戰敗的,德國就相當於是在戰爭期間被自己人從背後捅了一刀。
實際上這是德國想多了,因為當時的德國受到了英國的封鎖,實際上已經是比較悲慘了。何況無論是德國還是英法,當時都已經是疲憊不堪,根本無法繼續將戰爭進行下去。與之相對應的,美國卻是剛剛加入到戰陣剛中,算得上是生力軍,而且單就國力而言,也要遠遠強於英國或是德國、法國——————當時美國一個國家的鋼鐵產量,就已經可以跟英法德等國媲美了,可想這個國家的強大。
換句話說,別看當時的德國實力強悍,而且在戰場上似乎並未吃太多的虧,可實際上戰爭的結局在美國也參戰以後,算是徹底的蓋棺定論了。
但是德國人卻並不這麼認為,實際上他們會這麼想也是有道理的,別看當時德國的盟友都慘兮兮的,包括奧匈帝國跟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等等,基本上都被協約國的軍隊給揍的慘兮兮的,可實際上德國卻是一路凱歌高奏。
在西線,戰線一直都維持在法國本土境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