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劍遠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轉場”的說法,也就是換地圖,走出長安。不換地圖,就一定還是在長安,所有的劇情就必定限定死了在長安。那麼,在盛唐的時候,怎樣的一個故事,可以侷限在長安呢?
《長安十二時辰》便巧妙回答了這個問題。
一如少男少女的第一次戀愛說“我愛你”那個時候。
拍一個人得了癌症的電影,要怎麼反映他得了癌症,又不讓觀眾看到他生命最後時刻,形如枯槁的猙獰模樣呢?
當然不能排除科技在一個月內發展了一千年這種“帶系統”的情況,所以便將鏡頭放在某個風景優美又詩情畫意的下午即可。不必展示出主角在與癌症鬥爭的最後一刻,是怎樣痛苦的哀嚎。
那如同惡鬼一般醜陋的身軀,不是讀者和觀眾老爺們想看的。
觀眾老爺們心善,見不得血,打死的時候要拖遠一點!
讀者與觀眾,其實就是晚唐五代的牙兵,而作者不過是類似無權無勢的節度使罷了。節度使不能滿足牙兵們日益旺盛的需求,牙兵們就要造反。
好,繼續回到小說的問題上。
大部分讀者,其實對於盛唐完全沒什麼概念,他們當中甚至好多人都不知道新疆最大的山脈叫什麼名字。
如果作者要寫盛唐風貌,那麼何為盛唐風貌?連這個答案都不知道,又怎麼表述呢?
就好比有個人問:什麼是現代中國的風貌?
是上海浦東的高樓大廈,還是湘西的竹樓?寫這麼一本書,要不要“轉場”?
答案我不說,但是每個人心裡應該都有答案。
大唐的風貌是長安城裡那點事?還是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面說的“大唐驛道發達,每隔30裡有一驛站”這樣稍有邏輯的人都能看出的胡說八道?
大唐的東北、西北、江南、兩京,都各有特色,都是大唐風貌,怎麼就長安是大唐了?其他地方就沒風貌?還是不值得去寫?
《長安30k裡》拍出來為什麼有人罵?其實這裡頭都是些樸素的情感在宣洩,該講的故事沒講好,還不許觀眾罵一下?
說到這裡,問題又回到《長安十二時辰》這裡,這本書聰明的地方在於,只把場景聚焦在長安,它也不用寫三四百萬字,當然可以不轉場,那麼其他盛唐文要不要轉場?
要轉場的話,轉到新的地方,城池長什麼樣?當地有什麼特色,什麼背景?山川地理,人文風貌如何?需要花多少筆墨?
讀者老爺們對此都是不知道的,可能連那個地點在唐代叫什麼名字都不知道!
作者當然可以亂編一個,可是……編的就是編的啊,它和歷史上的真正模樣,一定是天差地別。讀者雖然不一定能知道你是編的,但他們一定能感覺出不對勁不對味。
這是歷史文作者,所逃不出的“攝像框詛咒”。
不轉場,劇情和篇幅不夠;轉場,背景描寫與劇情衝突的比例不好協調。
換做是你,怎麼寫?
昨天有讀者跟我說起《長安十二時辰》這本書,這篇就是我給他的回答:
任何人都可以讓自己一輩子都沉浸在初戀的快樂之中,但是……
(更新下午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