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劍遠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8月1號書正式上架,感覺時間過了一個世紀。
這本書前前後後,醞釀了很久,又因為一些原因提前上線,老實說我壓力還挺大的。上本書我就有過“歷史小說該寫什麼”的問題,現在這本書,就是我給的答案。
歷史小說,就是要寫歷史。
於是我採用了主線-隱線交錯的手法,把主角方重勇設定為一個“觀察者”的角色,給讀者帶來盛唐風物。
簡單說就是前期多看多想少參與。
前半部寫盛唐,後半部寫輓歌,我起名字的時候,可謂是費勁了心思。儘量還原大唐真實的一面,它強大,它有自身的魅力,但它也有相應的問題,也是歷史的產物,難逃歷史的審判。
什麼叫“盛唐風物”?
歷史的記憶,是需要載體的。
可能是一張絹帛,可能是一張簡牘,也可能是一幅畫,或者一杯酒,甚至一碗飯。
歷史是實實在在的,不是正史裡的空洞話語,不是被人隨意揉捏的是是非非。
衣食住行,這些可以表達盛唐風物。
詩歌與典章,也可以表達盛唐風物。
他們交相輝映,構成了大唐的盛世畫卷。
這就意味著,本書很多篇幅,不會寫傳統的爽文劇情,也不會故意開車吸引眼球,打著“盛唐開放”的幌子寫低俗劇情。
下半身那點事,很多人愛看,我也不是不會寫,但作者不能對自己的要求太低了。
作者畢竟不是讀者。
這樣寫,肯定會讓一些追求“爽點”的讀者不爽。劇情會缺了裝x打臉,甚至部分讀者會因為自己的認知缺失,而認為作者是在亂寫。這些都是無可避免的,因為無論是什麼書,都會有喜歡它的人,也會有不喜歡它的人。
這本書的內容和寫法,本身就會過濾掉一批讀者。而以目前的市場環境,這一類書,或許可以有所建樹,但註定難爆火。
上本都督讓我成為了五級作者,也讓我領悟了流量的秘密。
我是草根,沒有後臺,沒有團隊,沒有幫扶,也沒有py交易。我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的作品;我的路,也只能靠不斷打磨作品走下去,沒有別的辦法。
歷史小說陷入瓶頸期,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為了破局,很多作者開始變革求生,最常見的就是“套皮換核”。
歷史事件很複雜,想寫清楚來龍去脈,需要一定寫作功底和寫作邏輯。但是套一層皮以後,事情就簡單了,歷史只需要大概就行,剩下的就按真正的核心去寫便可以。
比如說歷史都市文,寫的是都市;歷史黑道文,寫的是黑道;歷史官場文,寫的是似是而非的官場。讀者們不熟悉古代,但他們很熟悉現代,套一層皮寫現代故事,很容易引起共鳴。
然後我就在想一個很讓人無語的問題:歷史文作家,為什麼不去寫歷史呢?明明有那麼多東西可以寫。
歷史文作者把歷史寫得無趣,那肯定是作者的問題啊,怎麼能怪歷史故事不好講呢?
b站安州牧的歷史系列影片(如南北朝),都可以有大量的粉絲,那些故事,沒有任何創新,全都是史實,史書上記載的史實。
為什麼有人看,還有那麼多人看?問題出哪裡了?
問題就在於很多歷史文作者,並沒有把心思花在對歷史邏輯的研究上,沒有把心思花在對歷史事件影響的研究上。因為沒有做功課,所以沒有東西寫,因為沒有東西寫,而稿子必須要有劇情,所以就只能以別的方面劇情作為填充。
比如女人啊,比如裝逼打臉啊,比如配角全部都圍著主角轉啊,不一而足。不是作者喜歡這麼寫,而是因為前面所說的原因,不得不如此。
這是一種惡性迴圈。
歷史文裡沒有歷史,就像是桂花茶裡沒有桂花,紅燒排骨裡面沒有排骨一樣。
都市文裡面就有各種花式裝逼打臉,歷史文你不給我上歷史劇情,我何不直接去看都市文?
讀者對於歷史文中歷史的溫度,是很敏感的。有可能每一章歷史劇情只多了一點點,讀者的體會就會完全不同。而歷史文中囫圇吞棗一般胡亂搬運史書記載而不加以分析甄別,則有可能會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
這樣的例子太多了,數不勝數。
為了寫這本書,我直接以歷史系碩士博士論文和期刊乃至文物考證論文為參考重點了。我沒辦法去考證石碑,考證出土文物,所以只能用這樣偷懶的方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