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劍遠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到李林甫頭上。
方重勇正在隴右籌謀一件大事:準備迎戰吐蕃!
杜希望臨走前,也將蘇毗王投誠的信交給了方重勇。這讓一直想苟過任期的方衙內大呼臥槽。
蘇毗王如果是詐降還好,如果他是真的投降大唐,那正好給了吐蕃人出兵的口實。
兩國交戰,也是講究師出有名。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難成,很多時候兩國邊境上的一點小事,都會無限放大,成為開戰的藉口!絕不能小看其影響力。
蘇毗王在蘇毗區已經失去了實權,具體管理蘇毗地區政務軍務的,是吐蕃的孫波茹,茹主才是當地軍政的一把手。
而蘇毗王只是可以參政議政的吉祥物,並無執政之權,更談不上有多少親信部曲。
蘇毗王若是投靠大唐,最多是打了吐蕃贊普的臉,然後讓大唐天子和百官勳貴們滿足一下虛榮心。
僅此而已,不會給大唐邊防帶來什麼實質性的好處,也沒辦法扶持蘇毗王再去搞個什麼“蘇毗國”。
蘇毗王也是奴隸主,沒有那個群眾基礎。惡劣的自然條件,也讓大唐傷不起,耗不起。
因為吐蕃人本身就沒有完全征服蘇毗地區,在這片地廣人稀,氣候惡劣的地方玩戰爭遊戲,投入產出比太低,還不如拿來聲色犬馬,起碼能聽個響。
離得近又不懼高原反應的吐蕃人都是如此,大唐就更沒理由吃力不討好了。
所以蘇毗王投唐這件事,對於負責接應的隴右邊軍來說,完全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辦好了,那是應該的,這本身就是蘇毗王“深明大義”,他又不是隴右邊軍鼓動才如此的。
辦得不好,隴右邊軍就成了無能之輩,連投靠過來的人都保不住護不住,將來誰還會投靠大唐?
到時候肯定有人要背鍋。
如果只是這樣也還罷了,不過是讓隴右邊軍接應蘇毗王和他的部曲而已。關鍵問題還在於,蘇毗王投靠大唐,給了吐蕃人出兵隴右的一個絕佳藉口!而吐蕃出兵的方向就是隴右!
蘇毗王反叛後,吐蕃馬上就會派人來找大唐要人,讓基哥馬上把蘇毗王交出來!
如果基哥肯吃這個悶虧,那他就不是基哥了!
人是不可能交的,不僅不會交人,基哥甚至還會大肆封賞蘇毗王,以打臉吐蕃人,樹立標杆榜樣。
當然了,這也是吐蕃人意料之中的事情,他們正愁宣戰沒借口呢!
吐蕃馬上就會對內宣傳:蘇毗王為什麼會反,那就是因為大唐在鼓動吐蕃權貴造反啊,怪不得蘇毗王到了大唐就被封王封侯。
他們都是事先串通好的!
你不仁就別怪我不義,那就掀桌子吧!咱們去戰場上用刀劍講道理!
然後最大的倒黴蛋,就是直面吐蕃人兵鋒的隴右邊軍,講理都沒法講。
方重勇都能猜到,吐蕃人對蘇毗王的想法一定是洞若觀火,知道了也裝作不知道,說不定他們就是在等這個機會呢!
這位蘇毗王暫時還沒來,所以隴右邊境還保持著相對的平靜,於是方重勇就跟個準備過冬的倉鼠一樣,卯足了勁積極備戰。
這已經是暴風雨前最後的寧靜了!
如今的吐蕃,已經不是武周之前的吐蕃,他們的軍事策略與軍事部署,已經相當完備,不可小覷。
吐蕃與大唐邊界線很漫長,武周以前,吐蕃人打仗,每個東岱都是青壯上前結陣廝殺,老弱婦孺及奴隸,在後方幹後勤的活。
這樣的好處,就是走到哪裡就打到哪裡,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後勤的壓力。
然而這樣做壞處也很明顯,那就是一旦前方戰局失利,吐蕃人的騎兵可以跑,步卒也有機會跑,但營地裡負責後勤的人卻完全沒法跑!拖累了整體的行軍速度。
所以武周以前,唐軍利用吐蕃人行軍的特點,打了不少勝仗。
不過,事情在後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吐蕃人在與大唐的長期對峙當中,形成了三個大的戰爭策源地,也可以說是三個大的後勤基地。
每次作戰,由大論出面,組織某些不善作戰的東岱承擔“囊霞”的任務,負責軍隊後勤與戰利品的管理。而另外一些善戰的東岱出戰兵,對外攻伐。
簡單的說,就是吐蕃形成了三個“大軍區”,每個軍區都可以獨立作戰。這種情況和大唐的節度使異曲同工,出現的時間也是前後腳的關係,可以看做是吐蕃人對戰場形勢變化採取的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