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 (第3/4頁)
擊水三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存在與虛無》還有一個思想來源通常不為人們所注意:這就是以笛卡爾為代表的法國理性主義哲學傳統。薩特所受的哲學教育主要是法國傳統理性哲學,這一點對於該書的寫作有較大影響。另一方面,由於受其它思想的影響,特別是薩特對自身生活的體驗,薩特又力求讓自己的哲學思想超出這一理性主義傳統。這兩個方面的對立和融合構成了本書的一個特色。薩特後來回顧說:“我的早期著作是一種關於意識的理性哲學。對於個體中明顯的非理性過程的探索對我是很有好處的,《存在與虛無》事實上仍有理性主義的遺蹟。但它終究成了一種非理性主義,因為它不能對那些既是下意識,又是理性,卻又作為非理性而存在的過程作一個完全理性的解釋。”(《思想紀遊》)
總之,薩特是以胡塞爾的現象學為其構築新本體論的方法。同時,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是薩特一個重要的思考生長點。而這些經過薩特的手揉合為一種全新的東西,不同於原先的現象學和理性主義哲學。按照薩特的說法,這是他自己創造的一種實在論哲學,使經驗能夠綜合超驗物,理效能夠包容非理性。
《存在與虛無》首先表述了一種本體論,也就是關於存在的學說。傳統哲學把這個世界一分為二。一個是存在,一個是意識。這種二元論導致一些甚至明顯荒謬的觀點產生。或曰存在就是被感知,或曰存在與意識毫不相干。薩特拿出了兩個新的東西:一個是自在,一個是自為,試圖透過它們來解決傳統二元論的難題。
意識之外沒有存在嗎?有。這是現象的存在。它存在,它是自在的,它是其所是。意識也是一種存在,但它是自為的,與現象的存在相對立。虛無並不是不存在。虛無不在存在之外,它就在存在內。使虛無來到世界上的存在是它自己的虛無。這種存在就是人的自由。自由是虛無的虛無化所需要的條件,它也就是“人的實在”之存在。
人的存在不僅僅是在世界上表現出否定來的存在,他也是能針對自我採取否定態度的存在。意識在它的存在中永遠包含有自欺的危險。這危險的起源就是:意識在它的存在中是其所不是同時又是其所是的。
自在與自為怎樣聯絡在一起?由於自為。自為本身不是一個自立的實體,而是一個非實體的絕對。自為是自在的虛無化,使原先自在的東西變成對我們說來不是自在的,賦予它某種意義,使它成為“存在於此”的存在,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世界”的存在。
自為是作為自在的虛無化而存在,它不可能單獨存在。而自在的現象如果沒有意識同它聯絡在一起,也只是一個抽象物。自為在使自在虛無化的同時,也使自身虛無化,使虛無虛無化,變為與世界相連的偶然的自在。
自在與自為不可分割地聯絡在一起,構成了一個總體的存在。這個總體的存在是自因的,同時又是自因的不可能。因為構成這個總體的自為既是其所不是又不是其所是,它總是把自己建立為存在的不斷謀劃和這一謀劃的不斷失敗。所以,這個自因的總體的存在總是包含著矛盾,它總是被指出又總是不可能。這種不斷的努力和不斷的失敗,既說明了自在和自為的相互聯絡而不可分,又說明了它們的相對獨立性。
由此可見,意識與存在的二元論可以休矣。意識是存在不可分割的成分,沒有意識就沒有我們生活於其中的世界。但這並非說意識就是一切。恰恰相反,意識什麼都不是,除非它是某物的意識,或者說,它依附於超越它的存在即自在的存在。而與意識完全無涉的存在雖然是存在的,但也是抽象的。因為我們除了說它是存在的以外,就再也無話可說。它對我們不具有任何意義。
現實的存在、現實的世界總是自為與自在不斷結合與分離的產物,而能夠把這兩者集於一身,既體現出兩者的聯絡又體現出它們的矛盾的,只有在世的人,以自由為其本質的人,不斷作出選擇的人,充滿無用的激|情的人,總想成為上帝的人。於是薩特關於存在的本體論很自然地就成了一種關於人的自由的哲學。
《存在與虛無》特別強調了人選擇的自主性。自由就是選擇,自由是選擇的自由,而不是不選擇的自由。不選擇,實際上就是選擇了不選擇。由於是在戰爭環境下寫了這本書,薩特就用戰爭作為例子來說明這一點。下面是《存在與虛無》中的一段話:
如果我被動員參戰,那麼這個戰爭就是我的戰爭;它在我的意象中而我應該得到它。我之所以應得到這個戰爭,首先是因為我總是可以透過自殺或開小差來逃避它;當我們直面一個境況時,這些最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