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2/4頁)
賴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開導王夫人,多給幾兩銀子
就可了了,我們沒有看到對生命的尊重,沒有看到罪不至死的人被逼死後的惋惜和愧疚。在這件事上,沒有看到對
弱者的成全。尤其在寶釵冒名頂替黛玉與寶玉成婚的事上,我們看到的是殺死黛玉的幫兇,而不是美德。她若真有
德,最起嗎可以要求以真名真身份成婚。若換成黛玉,她會這樣做嗎?一個人在關鍵事上體現出的品德才是大德。
汪精衛私德很好,不嫖不賭,但因為在該抗日時卻與日本合作,助紂為虐,成了千古罪人。什麼是道德的取捨,立
見高下。黛玉和寶釵的品德熟高熟低,也見分曉了吧。&;nbsp;
以下僅從佛學的角度探討一下,僅供參考。&;nbsp;
我們知道,寶釵受佛學思想的影響非常深厚,她一直在探討人的本性、解脫和慈悲的問題。佛家認為
眾生平等,所以慈悲是針對任何眾生的,並非僅僅是自己的上司或自己用的上的人。&;nbsp;
香凌在請寶釵教寫詩時,寶釵為什麼沒有答應呢?我們看一下《紅樓夢》第48回《情人情誤思遊藝慕
雅女雅集苦吟詩》。看一下這一段:&;nbsp;
香菱道:“我原要和奶奶說的,大爺去了,我和姑娘作伴兒去。又恐怕奶奶多心,說我貪著園裡來
頑,誰知你竟說了。”寶釵笑道:“我知道你心裡羨慕這園子不是一日兩日了,只是沒個空兒。就每日來一趟,慌
慌張張的,也沒趣兒。所以趁著機會,越性住上一年,我也多個作伴的,你也遂了心。”
可見,寶釵還是對人善解人意的,儘量成全別人的。那麼,寶釵為什麼不答應香菱教她寫詩呢?因為
寶釵主張解脫,不主張“自尋煩惱”。寶釵認為香菱有點呆笨,領悟人生真諦、尋求自在解脫應該從事情的學習和
磨練中克服自身缺陷、不足去悟道,從理上或文化上入手領悟會相對難一些,甚至是自尋煩惱。我們看寶釵是這樣
對香菱說的:&;nbsp;
寶釵笑道:“我說你‘得隴望蜀’呢。我勸你今兒頭一日進來,先出園東角門,從老太太起,各處各
人你都瞧瞧,問候一聲兒,也不必特意告訴他們說搬進園來。若有提起因由,你只帶口說我帶了你進來作伴兒就完
了。回來進了園,再到各姑娘房裡走走。”&;nbsp;
也就是說,寶釵要香菱先在事上學習、磨練,克服一下發痴發呆的習氣。&;nbsp;
在香菱學詩學得發呆的時候,寶釵對香菱說:“何苦自尋煩惱。都是顰兒引的你,我和他算帳去。你
本來呆頭呆腦的,再添上這個,越發弄成個呆子了。”這驗證了寶釵的想法。
佛家認為教育眾生要根據對方的根基,所謂“時機相應”、根據對方的根基教學就是這個意思。因此
寶釵不提倡教香菱學詩,而是先教她學做人。但是,香菱最後做出了好詩來。這說明,人的根基並非一定起到完全
決定性作用,天道酬勤,勤能補拙。但是作為老師,還是要善於發現學生的優點和不足,根據對方的“個性”而進
行相應教學的;儘管如此,作為教師,對生性愚鈍的學生,也不要輕言放棄。
在《紅樓夢》第32回中,在王夫人逼死金釧後,寶釵開導王夫人。我們看一下原文:
王夫人點頭哭道:“你可知道一樁奇事?金釧兒忽然投井死了!”寶釵見說,道:“怎麼好好的投
井?這也奇了。”王夫人道:“原是前兒他把我一件東西弄壞了,我一時生氣,打了他幾下,攆了他下去。我只說
氣他兩天,還叫他上來,誰知他這麼氣性大,就投井死了。豈不是我的罪過。”寶釵嘆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
這麼想。據我看來,他並不是賭氣投井。多半他下去住著,或是在井跟前憨頑,失了腳掉下去的。他在上頭拘束慣
了,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處去頑頑逛逛,豈有這樣大氣的理!縱然有這樣大氣,也不過是個糊塗人,也不為可
惜。”王夫人點頭嘆道:“這話雖然如此說,到底我心不安。”寶釵嘆道:“姨娘也不必念念於茲,十分過不去,
不過多賞他幾兩銀子傳送他,也就盡主僕之情了。”&;n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