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關公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細側耳聆聽,卻發現附近沒有任何聲息,已經進來的十餘人不知所蹤。
他見此在古墓中彎彎繞繞走了片刻,最後來到了一間石室。石室中放著一塊石碑,上面用古梁文刻著密密麻麻的字跡。
而石碑後方原本封死的墓牆,已經被開啟了,露出了一條幽深過道,不知通向何處。
夜驚堂打量了幾眼石碑,此時只恨讀書少了,並不清楚寫的什麼,也摸不清過道通向哪裡,略微斟酌後,先行折返朝著營地跑去……
——
於此同時,過道另一頭。
寬大的石質殿堂,修建在地底深處,牆壁上的銜龍石雕,古老而莊嚴,整體看去就如同一座在地底埋藏千年的帝王陵墓。
但殿堂的正中,擺的並不是金棺,而是一塊兩丈高的巨大石碑,正前方還有祭臺,以及已經在歲月腐蝕下看不出原貌的青銅祭器。
華俊臣等人分散在殿堂周邊,觀察著石壁上的文字圖畫。
而子良公公和李嗣,則站在了中間,抬眼望著面前的巨型黑色石碑。
石碑不知道是什麼材質,距今不知多少個春秋,看起來依舊光亮如新,上面雕刻著一副圖畫。
圖畫刻的是‘三頭六臂佛像’,雕工堪稱鬼斧神工線條細密到只有髮絲粗細,卻佈滿整個兩丈高的石碑,以至於分辨出肌膚細節紋理,便如同嵌在黑石中的活人一般。
但可惜的是,如此巧奪天工的碑刻,卻被破壞掉了。
石碑下面三分之二很完整,看不到任何瑕疵,但佛像的肩部往上,卻被連著石碑削斷,根本看不到佛頭,而地上也沒有斷裂的石碑,明顯是被人帶走了。
李嗣站在石碑之前,仔細觀摩良久後,詢問道:
“這刻的是鳴龍圖?”
子良公公在大內學過明神圖,對鳴龍圖並非不瞭解,此時已經仔細端詳壁畫,輕輕搖頭:
“和鳴龍圖不一樣,但異曲同工,把這個琢磨透了,應該也能練出類似的效果。只可惜佛頭被毀掉了,並不完整。”
子良公公說完後,半蹲下來,看向石碑的基座。
基座上面刻有三段文字,前兩段都不認識,而最後一行,用的則是當今天下通行的文字。
子良公公並不精通古梁文,詢問道:
“前面兩行字,寫的什麼?”
李嗣半蹲下來,仔細辨認的片刻:
“這第一行,當是始帝所留,寫的是——此乃逆天之道,不可流入世間,否則天道失衡,必受神罰天譴。看起來是始帝勸解後人不要亂傳。”
周邊打量的幾人,此時也都聚了過來,華俊臣負手而立琢磨了下:
“學完九張鳴龍圖據傳就長生不老了,如果人人都學,人人長生,人世間便從‘生老病死’變成‘只生不死’,那確實天道失衡了。”
子良公公微微頷首,又問道:
“下一段兒是什麼?”
李嗣仔細看了看:“這一段兒,從口氣來看,好像是吳太祖回應始帝,寫的是:
天若罰朕,亦可誅之。
古今登仙者寥寥,朕既尋得大道,又豈可瞞於後世。
另,古調不彈,此碑不傳也罷。”
華俊臣聽完這話,眼底顯出訝異:
“不愧是乘龍飛昇的吳太祖,比始帝狂太多了。”
子良公公略微品味,評價道:
“始帝是天授神術,心懷敬畏,所以不敢將此術傳與世間。而吳太祖應當是自己悟出大道,不把天地放在眼裡和始帝觀點相駁,所以自行打造了流傳至今的鳴龍圖。”
寅公公等人見此,開始七嘴八舌討論:
“怪不得吳太祖乘龍而去之前,天下間從沒有成仙得道的說法,原來是古早先輩不敢說。”
“吳太祖把鳴龍圖留下來,似乎也沒人再能步其後塵,這公開傳授和不外傳,似乎也沒啥區別。”
“唉,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沒人能步其後塵,只能說我等後人天資愚鈍,比不上這兩位人傑。”
“這不廢話,古往今來能和始帝比肩的,也就只有一個吳太祖,後人誰敢和這倆比……”
……
眾人七嘴八舌討論間,李嗣又望向最後那段話,上面寫著:
人高一尺,道高一丈。
即是籠中雀,又豈敢輕言誅天之語,前輩誤我也。
這行字用當代文字書寫,所有人都認識,但意思倒是不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