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盡成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徐景昌的評估報告一共發了五份,其中朱棣一份,平章使姚廣孝一份,吏部天官蹇義一份,五軍都督府一份,通政司一份……
朱高熾拿到的不是正式公文,而是底稿,上面還有許多徐景昌的註釋,算是額外照顧他,生怕大胖子不明白。
因此這一晚上,就屬朱高熾最輕鬆,他閱讀報告,下面還有解釋,十分輕鬆……在朝堂上,最大的忌諱,就是讓天子做決定,尤其是朱老四這種皇帝,他的一個決定,沒準讓大傢伙幾年都白乾了。
徐景昌分析九邊的問題,其實核心是什麼呢?
不是遷不遷都,也不是如何加強邊防,整頓軍戶……最核心的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遊牧和農耕兩大文明,無法進行交易。
九邊自從遼東開始,一直到甘肅,寧夏,大概的方向,就是長城一線,這也是傳統的農耕遊牧分界線。
農耕就不用廢話了,華夏幾千年,都是農耕社會,靠著精耕細作,男耕女織,維持著自給自足的狀態。
可以這麼講,經過幾千年的開拓,華夏中原,已經把所有適合不合適農耕的地區,都給掌控了。
東邊和南邊到了大海,西邊推到了雪域高原,西南也到了雲南……唯獨漫長的北方一線,綿延萬里還多。
往北耕種難度太大,又沒有天險屏障,防禦困難,就只有修建長城,屯駐重兵,抵禦諸部落的南侵。
農耕如此,而遊牧部落,他們逐水草遷徙……整個歐亞大陸的中部,北部,一往無前的草場,就是他們的活動範圍,十分遼闊,卻也十分貧瘠。
遊牧部落最大的問題,他們除了能放牧牛羊馬匹之外,沒有太多的產出。
加上氣候惡劣,根本不夠吃的。
好年頭勉強維持,遇到了風雪災害,就必須南下。
留在草原,凍餓而死,南下還有一線生機,不玩命根本不行。
事情到了中原這邊,面對這麼一群一心求死的蠻夷,又該怎麼辦?
修築長城,加強防禦,這是必然的。
有出息的朝代,會組織騎兵,發起反攻,徹底擊垮對手。
也有內遷蠻夷部落的,但是很快就有其他蠻夷填充進來。
還有更沒出息的,就是給錢,給絲綢糧食,暫時苟且,換取一時安寧……
徐景昌一路梳理下來,北方邊防,確實是個非常不好解決的問題。
歸根到底,是遊牧民族產出太低,幾乎無法保證生活,中原農耕文明也沒有多少結餘,不可能把遊牧民族養起來……而且就算唐朝那種,養起來之後,也要防備安史之亂,更何況後續蠻夷源源不斷,中原也養不起。
事情到了這一步,基本就無解了。
放在大明朝,也確實找不到更好的辦法。
但徐景昌畢竟不是大明的人,他的思路很開闊……一個關鍵,就是要讓兩個文明能夠進行貿易,能夠有正常的物資往來。
現在江南有那麼多綢緞的作坊,也有數不盡的茶葉生絲,還從安南採購糧食……完全可以運到北方,透過榷場,賣給蒙古諸部,換取利益。
到了這一步,還沒有什麼,甚至朱高熾還在疑惑,過去大明也有榷場,私下裡也有走私,這邊也賺了不少錢,但都是於事無補,表弟這個主意行嗎?
隨後徐景昌就解釋了……這個貿易必須是由朝廷掌控,雙方的貿易往來,要經過銀行結算。
旁邊有徐景昌的小字批註……不受朝廷掌控的貿易,只能讓一些商賈賺錢,畢竟豪商只需要金銀財帛,就算他們也會購買一些牛馬,但也數量極少。
如果是朝廷貿易,這就不一樣了……比如一年下來,草原諸部,購買了一千萬兩的貨物,只向大明出口五百萬兩。
這就出現了貿易逆差……大明就可以要求對方,想辦法填補逆差,比如按照大明的要求,開發礦場,或者定向養殖牛羊。
大明這邊還可以提供一些草料,支援他們養殖牛馬。
也可以直接去草原圈佔土地,自行養殖。
大明至少幾千萬人,需要的牲畜是個天文數字。肉類消耗,也相當驚人。
關鍵的問題是要把貿易打通了,要讓官方掌控貿易……這樣的話,才能大批採購,銷售到內地。
因為只有朝廷能動員大量的船隻,協調運力,甚至專門修建道路橋樑,方便往來……其餘任何商賈,不會投資公共交通設施,他們也根本做不到。
有人或許會擔心,這麼弄下去,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