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盡成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然後進入大運河,再向北送去北平。
其餘中原地方,也都是如此。
大運河提供的不只是一條水道那麼簡單,更是一個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
所有主要的財稅重地,全都能透過最近的水系,透過航路,依靠大運河,到達想要去的目的地。
效率高嗎?
談不上!
速度快嗎?
也談不上!
但是……這樣的大運河,能把整個天下聯絡在一起,能讓朝廷的財力物力,最快達到一地。
這就是大運河的可貴之處。
反觀海運……從江南起運漕糧,送入北平,速度快,效率高,損耗少……看起來百利無一害。
可問題是從江南到北平,只是點對點的運輸。
最多在膠州、登州、萊州等地停靠……可這些地方也不算是大明的財稅重地,離著腹心十分遙遠。
就算把漕糧都集中到了北平又能怎麼樣?
山東發生旱災,需要朝廷賑濟,從北平撥糧食……沒有運河,就要走陸路,難道靠著馬拉肩扛嗎?
這要消耗多少?
而且太平年月,山東、河南,都是產糧重地,沒有運河,這兩地的糧食要怎麼集中起來?
這是農業時代,不是工業時代……工業時代的大宗貿易,是把原料送去一個工業中心,加工成製成品之後,再統一運出去。
這種情況下,點對點的運輸,問題不大。
可大明朝不一樣,需要大規模運輸的,最主要的就是糧食……而這些糧食分散在每一個縣城。每到夏秋,各個地方,就有官吏徵收糧食,然後將糧食匯總,從縣城到府,再到省……就像是一條條的貪吃蛇,最後透過大運河,惠及全國。
不要這條運河,改行海運,那問題是如何把漕糧集中到江南的某個港口?
運到北平之後,又怎麼送去其他的地方?
簡言之,就算開發了海運,也放棄不了漕運。
“那,那元朝為什麼還是靠海運為主?”朱高燧想不通。
徐景昌沉聲道:“元朝那是遊牧立國,他們只要拿到糧食就行,不怎麼在乎對中原的控制,太祖皇帝說他們治理寬鬆,就是這個道理。也恰恰是中原之地出了問題,斷送了大元江山,不得不說是報應不爽!”
徐景昌又道:“而且元朝承接了宋金的爛攤子,黃河氾濫,河道淤積,他們想恢復漕運,也是力有未逮。直到賈魯治理黃河之後,水患才稍微好了些,這時候大元朝也到了山窮水盡之時。”
朱棣面對微笑,他見徐景昌已經想明白了,就笑道:“夏原吉已經說了,無論有沒有海運,都要有運河,每年維護運河的開支,都是那麼多,半點不能少。既然如此,還留著海運,除了浪費國帑民財,沒有別的用處,所以廢海運,豈不是順理成章?”
徐景昌陡然一驚,這番話他認可一半。
前半段講的很有道理,涉及到內陸地區的大宗運輸,在火車出來之前,最好的選擇就是運河……而事實上,漕運衰敗,也確實是在火車崛起之後。
指望著馬車人力淘汰運河,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不管怎麼講,漕運都要維持,花在大運河上的錢,一點不能少。
既然這樣,廢海運,改漕運,也就理所當然了。
朱棣笑了笑,“徐景昌,朕的臣子也不都是飯桶吧?”
徐景昌深吸口氣,“陛下,臣不得不承認,夏尚書所講有些道理。但是臣也想給陛下再看一張圖。”
朱棣點頭,笑道:“朕倒要瞧瞧,你有什麼不一樣的東西。”
又過了一會兒,一張碩大的地圖送來,正好籠罩在前面地圖的上面。
有了這一張圖,再俯視全域性,豁然開朗,視野都廣闊了起來。
“陛下請看,如今在北平周圍,廣設農場,增加田莊。在大寧有榷場,在廣寧有茶馬市……這些糧食,牲畜,走哪裡更方便?”
朱棣盯著地圖,稍微思量,也就明白了,“伱的意思是走天津?”
徐景昌用力頷首,“陛下,這裡是九邊,這裡是漠南,這裡是遼東,這是朝鮮,這是倭國……”
徐景昌的手畫了長長的一條線,而後正色道:“陛下,這些地方都有物產,而且還會越來越豐富,都需要貿易往來,總不能把運河修過去吧?”
朱棣不由得深吸口氣,屬實不能啊!
徐景昌繼續道:“陛下,漕運船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