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名愛國港商霍英東出生於番禺,屬廣州地區。番禺是廣東最早的繁都。文化淵源很長;又是白話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中國著名劇種粵劇就是在明嘉靖年間在佛山、番禺這一帶開創的,是廣東粵語系人最喜歡的藝術形式。粵劇又稱南戲或廣東大戲,源自南戲。自明嘉靖年間傳入廣東,是揉合唱坐念打、樂師配樂、戲臺服飾、抽象形體等的表演藝術。粵劇每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是戲棚官語。到了清末期,文化人為了方便宣揚革命而把演唱語言改為粵語,使廣州人更為明白。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佈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
粵劇流行於廣東、廣西、臺灣和港澳。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緬甸、柬埔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廣東華僑聚居的地區,都有粵劇的演出。粵劇是融匯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弋陽、崑山、梆子等諸腔並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音樂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劇稱西皮)、二黃為主的我國南方一大劇種。清雍正年間,由北京名伶攤手五在佛山創立的“瓊山會館”為粵劇界最早的戲劇組織。其時之後,佛山乃至廣州地區迎神賽會,逢神誕必演粵劇。清代有一首竹枝詞贊曰:“梨園歌舞賽繁華,一帶紅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賦日,萬人圍住看瓊花”。
楔子(8)
廣東還有一個著名的劇種,叫潮劇。
潮劇又名潮州戲、潮音戲、潮調、白字戲,主要流行於潮州方言區,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個古老的地方戲曲劇種。主要分佈於粵東、閩南、臺灣、香港和東南亞等地。
潮劇的形成和發展,距今已有四百三十多年的歷史。它是宋元南戲的一個分支,由宋元時期的南戲逐漸演化,吸收了弋陽、崑曲、皮黃、梆子戲的特長,結合本地民間藝術,如潮州音樂等,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和風格。
回顧20世紀五六十年代潮劇旺盛時期,主要得益於一批藝術基礎較好的優秀名演員,如著名潮劇表演藝術家姚璇秋扮演的成名作《掃窗會》中的王金真,《蘇六娘》中的蘇六娘和《辭郎洲》中的陳璧娘;洪妙扮演的《楊令婆辯十本》中的佘太君;張長城在《鬧開封》中扮演的王佐;朱楚珍扮演的誥命夫人;吳麗君在《荔鏡記》中扮演的安人等都是潮汕地區家喻戶曉的,深受海內外潮劇觀眾的好評。70年代以後陳學希在《張春郎削髮》中扮演的張春郎和《葫蘆廟》中扮演的賈雨村;以及潮劇新秀張怡凰在《煙花女與狀元郎》中扮演的李亞仙等都給潮劇觀眾留下難忘的印象。2006年5月20日,潮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廣東客家山區,流行十分動聽的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遠傳揚,條條唱出情意長,條條唱出郎心事,聲聲唱出妹心腸”。客家山歌是我國著名的民歌之一。它繼承了詩經三百篇的風格,世代相傳,具有鮮明的主題和地方特色,富有濃郁的鄉土生活氣息。
千百年來,客家人用它來歌唱勞動生活、抒發情思和鼓舞鬥志,用它來交流感情、聯絡友情,娛樂身心,如:“山歌緊唱心緊開,井水緊打緊有來,唱到青山團團轉,唱到蓮花朵朵開。”但是,舊封建時唱山歌層層受禁,只在山林田間唱,從50年代起才發展到大庭廣眾中唱,唱到北京及至海外。
梅州是客家人聚居中心,客家山歌流行,素稱“山歌之鄉”,哺育出許多著名歌手,先有劉三妹、刁嫂子等,現代有餘耀南、湯明哲、陳賢英等。“東教場裡搭歌臺,八方歌手逞歌才。山歌好比梅江水,源遠流長滾滾來”。為弘揚客家文化,梅州每逢中秋舉辦山歌節,大打山歌擂臺,非常熱鬧。
客家情歌有它悠久的傳統。這個享有盛譽的民間藝術品種,在福建、廣東、江西及湖南、四川、廣西一部分地區,流傳極廣。客家情歌深沉的情思大膽的披露,熱烈的追求,美好的幻想,這一切都以勞動者的本色相見,毫無虛飾和矯情。而濃烈的泥土氣息,鮮豔的山區色彩和嫻熟的比興手段,構成了它突出的藝術特色。如“唱個情妹對情郎,客家山歌名聲揚,首首山歌情義長;句句唱出郎心事,字字唱出妹心腸。客家山歌最出名,首首山歌有妹名;首首山歌有妹份,一首無妹唱唔成。要我唱歌我就唱,唱個金雞對鳳凰;唱個麒麟對獅子,唱個情妹對情郎。唱歌不是比聲音,總要唱來情義深;戀妹不是論人貌,總要兩人心貼心”。
前言(1)
中國人圍繞著“眼睛”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