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王賁與楊端和之爭 (第2/3頁)
歲月如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更重要的是要彈壓刑徒軍。」
「蒙恬,帶著我大秦最精銳的將士失蹤在漠北一月,若成,老夫敬他蒙恬,若不成,那他蒙恬便是我秦國的罪人,萬死也無法為其贖罪,而這也導致北境空虛。」
「最讓老夫難以忍受的李信這個莽夫,倒是為自己博得了一個忠君好名聲,可在老夫看來,李信誤我秦國,萬死難辭其咎。」
「陛下念其忠心追隨先皇而去,未追究其擅離職守之則,但這種風氣決不可助長,東守十三郡,就是因為其未告先辭擅離職守,導致東守十三郡也變成了不穩定的之地。」
「倘若因為李信而導致東守十三郡亂象叢生,老夫將他從先皇陵寢中扒出來鞭屍都不為過。」
說著,王賁憤然道:「將軍,先皇對諸將不薄,秦國也未曾虧待於我等,如今這大一統的天下,是我們用雙手打拼下來,更是先皇畢生夙願。」
「如今先皇雖不在,但遺志不朽,如今之陛下受先皇臨危之命,於秦國有傾覆之亂時受命,我等身為先皇一手提拔而起的將軍,自當謹遵先皇夙願,便是對如今之陛下不滿,也應當為秦國之穩定而求全,絕不容忍宵小之輩禍亂我秦國。」
「將軍此去邯鄲,賁望將軍,替先皇,更替秦國,穩定東守十三郡。」
王賁說著振聾發聵,儼然一副精忠衛國之樣,一心為秦國考慮。
而楊端和,也如同被王賁的激動人心的話語給感動,感同身受的拜道:「將軍大義,我楊端和受先皇恩澤,自當以死報國,誓死與秦國共存亡,絕不負先皇,更不負陛下。」
「東守十三郡,絕不負陛下重託。」
楊端和康慨而言,與王賁一樣,一切為了秦國。
但是此時,楊端和除了忠心之言,對於王賁其餘任何的態度,都沒有做出任何的回應。
但是,在此時隨著楊端和了解了原委之後,其更加關心的重點,變成了王賁究竟要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平定匈奴。
這似乎成為楊端和唯一的疑惑。
很早之前王賁就曾對他建議過平定匈奴之策,但是王賁所建議之策被他否決了,他並沒有按照王賁的建議,引匈奴進河谷平原。
而現在。
匈奴之亂未定,王賁接手他的職責,他無法左右王賁的任何決策。
這才是他真正擔憂的地方。
王賁之所以連其父親都不認可其成為兵家領袖,直接原因還是由於其眼中沒有任何的仁慈,一切以達到戰略目的為最高原則。
作為一名將軍,乃至於統帥,這種人能夠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冷靜,不被任何事物而左右。
可身為人,這種人便太過於冷血。
可以說他是看著王賁一步步在軍中成長起來的,對王賁的行事作風更清楚。
以王賁現在的想法,一定不會讓匈奴之亂拖
太久,而這誓必不會用他所制定的平匈奴之策。
正因如此,才是最可怕。
如王賁所說,水淹匈奴才是最快的平定之法。
「卻不知,將軍要以何法平定匈奴!」楊端和最終還是忍不住的詢問。
如有可能,他想盡可能的阻止王賁。
王賁面無表情的回道:「速平,匈奴之亂,不能拖的太久。」
「遲則生變,無論何時,咸陽必須有足夠兵力來戍守和應對天下各地之亂。」
「無論何時,我秦國都要有一支可以隨時調動的可戰之兵。」
「將軍應該明白,戰亂會因為時間的跨度而被漫延,越久,戰亂所波及的範圍就會越大,他不會因為叛亂被壓制在一地而停止擴散,只會因為時間而變得更大,直到無法收拾的時候。」
「匈奴之亂拖住了河東六郡的兵馬,也將關中兵力困在了臨晉防線,面對如今天下紛亂,不止要防備百姓的叛亂,更要防止有亂臣賊子乘機作亂。」
王賁沉聲道:「將軍以山地限制匈奴騎兵,再以圍困斷其糧草,長久,匈奴騎兵無力支撐,不攻自敗,這固然是必勝之策,可將軍卻忽略了,圍困十萬匈奴,何其之難,徹底剿滅十萬匈奴騎兵,何其之難,凡行圍困之策,必以數倍之兵圍困。」
「面對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匈奴騎兵,圍困未必就能困住,此舉同樣無法完全保證剿滅匈奴。」
「而將軍之策,是要圍困一個月,還是兩個月,亦或者三個月,幾十萬兵馬圍在平陽這巴掌大的地方,難道秦國其他之地就不管了。」
「軍事之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