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心大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崔院使名叫崔忠年,出身太醫世家,因有“吃貨”屬性又家學淵源,喜歡研究藥膳,頗有成果。他作為特殊性人才,三十歲不到就被點入了太醫院。
那時還是光啟元年,也就是35年前,還是如今天授帝的二哥——大幸五代皇帝,元宗沐暻在位。
元宗年號光啟。
光啟二年,崔忠年就憑一手好藥膳調理太皇太后衛氏的身體,竟然讓快80歲的衛氏重生烏髮,精神健朗。
被太皇太后衛氏一手帶大的光啟帝,對衛氏一貫誠厚敦孝,大大讚揚了崔忠年,破格簡拔年紀輕輕的他做了太醫院副院使,在一群鬍子頭髮花白的老頭中,他的一頭黑髮十分醒目。
光啟帝也被溫補藥膳調理得身體康健,他又愛騎射運動,而且他繼位時正值“昌和盛世”,國家穩定繁榮,他不需要像父祖那樣頭疼國家,與政務死磕。所以他完全有望打破大幸皇帝太勤政,年不過五十的傳統。
誰知老天爺偏不配合。
光啟三年,不滿三十,正值青春壯年的光啟帝突然墜馬傷了脊椎,癱瘓在床不能理政。
國不可一日無君啊。
光啟帝出事,朝政誰處理呢?作為唯一性的最高職位,又不可能有什麼“代理”“權”這種臨時性任命出現。
太子?
光啟帝的兩個幼子都夭折了,根本無子。
怎麼辦?
光啟帝的親母李太后生他時就難產去世,被奉為太后的寇氏是第四代皇帝永和帝的第三任繼後,生有兩個親兒子在當閒王,她必須避嫌,日常生活都是以“吃齋唸佛生生病”為主題的,這種敏感時期,她哪裡敢對朝政發表意見?
寇太后“生生病”的業務已經很熟練了,果斷病了,痊癒無期……總之,為了兩個親子的安全,病死也不出頭。
快80高齡的太皇太后衛氏只好挺身而出,視朝理政。大家竟然都沒異議,因為衛氏這不是第一次視理朝政。
說到衛氏,她作為後宮女子,是一個很傳奇的女性,在大幸威望極高。
她的政治生涯要追溯到她的夫君,元宗的祖父,第三任被稱為世宗的昌平帝。
昌平帝登基那會兒,大幸朝才立國不足三十年,前兩任皇帝都忙著北戰南征,一個驅逐北方外族,一個打擊南方的無數違法小朝廷。統一全國後,大幸太宗傷痛難以為政,飛快溜……呃,禪位了,把一個戰後需要重建的國家丟給了太子。
國家百廢待興,問題多多。有武將需要解兵權榮養;管理型的文臣和地方能吏匱乏;百姓吃不飽穿不暖,簡直一窮二白,還時不時有違法小朝廷殘餘的零星叛亂。
昌平帝從小身體就不是很好,偏接手了這麼個爛攤子,他又想有所建樹,讓戰亂的中原恢復生機,因太過勞心勞力,常導致病痛,拖著病體處理理政。皇后衛氏與昌平帝感情甚篤,十分心疼昌平帝,就時常幫著他處理奏摺,慢慢也摸出一些門道,顯露出在政治上的天賦。昌平帝囿於身體,便慢慢開始倚重衛氏。
後來昌平帝35歲就在朝堂上猝死,一句交代都沒有,還是衛氏撐起了朝綱。
皇后衛氏所生嫡長子已經夭折,只有一女。昌平帝猝死後,她悲痛欲絕又生子無望,就將才7歲的庶二子沐乫認到自己名下,就是第四代皇帝,稱為興宗的永和帝。
衛氏作為太后垂簾聽政。
衛太后一個女人理政,竟然沒有人反對。不僅因為她是太后,名正言順的國母,更因為她有政治才華和治國經略,不僅體弱的昌平帝對她多有倚重,連朝臣都信服她。
衛氏用高爵厚祿榮養武將,封妻廕子,不至於功臣寒心,也不會尾大不掉;又不拘一格選拔賢臣,知人善任。鼓勵農商,休養生息……她做出許多利國利民的好決策,使得昌平年間時局漸漸穩定,戰後的南北大地很快恢復生機。
因世宗年號昌平,便是史稱“昌和盛世”的開篇。
衛氏作為一個女性,在政治上能如此出彩,穩定國家局勢,繁榮南北,是因為她背後還有個孃家在支撐。衛氏出身於號稱大幸“錢袋子”的開國五大異姓王的東興王系,傳了三代降爵至國公。
俗話說的好嘛——有錢能使磨推鬼。東興國公府對衛氏鼎力支援,才有衛氏穩坐太后寶座,垂簾視政。
衛氏治理國家有一套,更將永和帝當親子,盡心盡力教導。又不貪戀權勢,永和帝一滿十八歲大婚,衛氏就立即撤簾讓永和帝親政,平時只指點永和帝,不再親自插手朝政,其道德之高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