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上天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場戲拍攝完畢,埃伯特揉了揉微疼的面頰,鼻尖輕嗅著沾滿了泥漿和汗味的衣服的味道,忍不住打了個噴嚏:“這味道可真難聞,阿嚏阿嚏!”
鼻子仍然有些發癢,他輕輕揉了兩下,脫下髒衣服,坐到一旁去看劇本。
《蝙蝠俠:俠影之謎》的拍攝過程比他想象的更加艱難。
電影的動作戲出乎意料的多,尤其在拍攝的前幾場,埃伯特整個人彷彿在泥漿裡打了個滾,面色也滄桑的要命,看不出半分超級英雄的氣質。
克里斯托弗·諾蘭的導演風格更趨向於讓演員自己理解劇本,他不會過多幹涉,然而一旦演員的表演不符合導演先生的需要,他就會毫不留情地予以糾正。
所以《蝙蝠俠:俠影之謎》劇組從上到下都兢兢業業地捧著劇本從早看到晚。
諾蘭的導演方式不是沒有人抗議過,這位導演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沉默寡言,但一到電影拍攝,他就化身暴君,把每一個細節探究到了極致。
而他之所以不講解劇本的原因則是希望看到演員最大限度的發揮——儘管在內心裡,導演先生已經預先劃定了一條線,演員根本沒有突破界限的可能。
儘管此前曾經和諾蘭合作過,埃伯特卻不得不承認,比起3年前,諾蘭的導演能力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白夜追兇》在口碑上大大遜色於諾蘭其它作品的原因是由於原著改編的限制,到了《蝙蝠俠:俠影之謎》,其實諾蘭受到原著限制的程度更深、壓力也更大,但這部電影的口碑和票房卻是發酵式的,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諾蘭導演水平的提高。
諾蘭的壓力同樣是埃伯特的壓力,被選中成為蝙蝠俠這一角色的扮演者,他雖然得到了許多粉絲的支援,但經典角色畢竟不好演,他想要突破成為觀眾心中最好的蝙蝠俠,還是要等到電影上映。
坐在一旁鑽研劇本的時候,一杯帶著水珠的冰鎮咖啡忽然被塞進了埃伯特手中,他抬起了頭,就看到一臉笑意的凱蒂·赫爾姆斯。
埃伯特微笑著接過咖啡:“謝謝你,凱蒂。”
“不用客氣。埃伯特,你又在研究劇本?”凱蒂·赫爾姆斯個子高挑、長相甜美,典型的美國甜姐的長相,不過自從影以來凱蒂所出演的大多是一些頗具深度的劇情片,她倒是很少被青春校園類電影挑中出演角色。
凱蒂·赫爾姆斯的首部作品是李安導演的《冰風暴》,埃伯特一直覺得他和這部電影很有緣,在他認識的演員中就足有三位出演了這部電影,託比·馬奎爾、伊利亞·伍德和凱蒂·赫爾姆斯。
李安在發掘新人上的能力確實令人佩服。無論是《理智與情感》的凱特·溫絲萊特,《冰風暴》的託比·馬奎爾還是後來的《斷背山》裡的希斯·萊傑,都成為了好萊塢年輕演員中的中堅力量。
埃伯特不停地在劇本上寫寫畫畫,那杯冰鎮的、能夠讓任何人心情舒爽的咖啡他也只喝了兩口就放到一邊,他本身不是很愛喝這種不知為何讓那麼多人上癮的飲料,凱蒂·赫爾姆斯時不時流露出的好感也讓埃伯特覺得無從招架。
是的,《蝙蝠俠:俠影之謎》劇組裡的任何人都能看出凱蒂·赫爾姆斯對埃伯特的強烈感覺,不過沒有任何一個人跳出來說明真相,埃伯特只能裝作不知道。
拍攝了這麼多部電影,埃伯特還是第一次遇到合作女星的追求。
不過作為一個非異性戀,他是不可能接受凱蒂·赫爾姆斯的好感的,何況凱蒂還是未來的阿湯嫂,他可不願破壞她原本的人生軌跡。
一直到晚上7點多,劇組才結束了一天的拍攝,演員們能夠稍微放鬆一些回到賓館休息,第二天8點鐘再到攝影棚集合拍攝。
《蝙蝠俠:俠影之謎》共有3個拍攝地,第一個拍攝地在冰島南部的瓦特納尤庫爾冰川,這是歐洲最大的冰川,佔據冰島領土面積的十分之一。拍攝之初劇組便把冰川的環境作為劇情的一個重要切入點,但可惜的是冰島國土內只有一條雙車道公路貫穿全國,劇組只能自己修路。
克里斯托弗·諾蘭大概是全世界最不喜歡用特效的導演。相比較電腦合成,他更喜歡膠片的力量,在他看來,特效只能去製造一些現實世界中不存在的東西,而電影要展示的真實是特效無法給予的。
《蝙蝠俠:俠影之謎》同樣如此。諾蘭堅持在冰島拍完這一部分戲份,儘管以好萊塢的特效技術而言,冰川完全可以被製作得和現實世界沒有絲毫區別。當然,對導演先生的風格埃伯特早已習慣,《白夜追兇》的一些白晝場景完全可以在美國其他城市